< 返回
行业信息化实战:宝钢、首钢的信息化策略

尽管我国钢铁工业每年的产销量都在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但这只表明我国是一个钢铁大国,还不是一个钢铁强国。您对此有何看法?

记者: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钢铁市场的强劲拉动,我国钢材的需求量、产量和消费量都在迅猛增长。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2003年钢产量达到2.22亿吨(超过美、日钢产量的总和,约占全球钢产量的23%),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地位。与此同时,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钢材消费大国。1996年钢材消费量为1.1亿吨,2003年的钢材消费量达到2.71亿吨(约占全球钢材消费总量的30%)。生产和消费的同步增长有力地说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头号钢铁大国。

金达仁:

然而,与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世界钢铁工业强国相比,我国在企业规模、资本运作、研发技术、产品种类、企业管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浦钢、阿赛洛钢铁和新日铁的钢产量就分别占韩国、欧盟和日本钢产量的56.14%、28.79%和23.52%,而宝钢钢产量只占我国钢产量的9.03%。此外,一些钢材的品种、性能和质量由于技术等原因仍需大量进口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2003年钢材进口量为3,700万吨,同比增长51.78%),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钢铁市场竞争力。

因此,总体来看,我国是世界产钢大国,也是世界钢材消费大国,但不是世界钢铁工业强国。如同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一样。

为了全面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目前我国都在采取哪些积极措施实现迈向钢铁工业强国的战略目标?

记者: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正在进入扩大企业规模、加大研发力度、调整产品结构、建立企业制度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阶段,以求迅速提升竞争力,实现迈向钢铁工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主要措施是:

金达仁:

1.通过大规模的公司并购重组,使得我国钢铁企业数量由原来的1,600多家减少到现在的200多家,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钢铁集团也整合到13家。形成一些新的,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集团,如宝钢(宝钢(集团)公司与上海冶金控股公司、上海梅山集团的并购重组)、鞍本(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的并购重组)和辽宁特钢(大钢集团与抚钢集团、北钢集团的并购重组)等。从而有效的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集中度,整合企业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其中宝钢通过并购重组和企业创新,2003年钢产量达到1,987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100亿元大关,有望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2.跟踪世界钢铁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科技部正在组织专家实施“973”“新一代钢铁材料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同时我国钢铁企业也在加大产品研发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力求通过技术创新,全面提升我国钢铁工业自主研发能力,使得我国在钢材的品种和质量,特别是在一些高性能和高附加值产品上有重大突破,逐步改变一些特殊钢材依赖进口的状况。

3.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钢铁工业资本结构。这些年来,全国约有60多家钢铁企业改制上市,从股市筹集到大量资金用于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此外,一些企业利用外资新建或扩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如宝钢与新日铁、阿赛洛共同出资65亿元人民币,在上海新建汽车板生产厂。还有一些民营资本也开始进入钢铁行业。多种投资形式和企业改制,有力的推动了钢铁企业股权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进而推动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4.全面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战略,促使宝钢集团和鞍钢集团在诸如利润率、地区支配能力、劳动力技术熟练与高效、现金运行费用、低成本资金引进利用、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产品质量等方面(世界钢铁动态(wsd)规定的钢铁企业竞争力指标)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最近,wsd对世界级钢铁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显示,宝钢和鞍钢分别位居全球十大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的第二名和第九名。

5.一些钢铁企业不断的运用世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充分认识到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全面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积极推动企业创新、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管理和产品协同研发等先进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您的研究与实践,您对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有何感受和建议?

记者:

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很多典型案例具有普遍意义。其中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立足创新、方法科学等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达仁:

例如:2001年,宝钢为了实现“要将宝钢建设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全面实施企业系统创新工程(esi)的思想和策略。这个思想和策略是基于对企业系统创新,以及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关系的认识;核心是从企业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等技术对企业进行全面创新;目的是通过创新来提升企业竞争力。随后宝钢成立了企业系统创新部,按照系统创新、协同商务、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和信息技术等先进思想和方法,结合宝钢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编制完成了《宝钢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并相继开始组织实施。

又如:首钢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应是“以客户为中心和优化整体业务流程”的管理创新,具体推进模式应是“管理创新+erp”。

2.要通过培训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基于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一个企业管理创新系统工程的认识,因此培训内容不能仅限于信息技术,更多的是突出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3.在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重组中,一定要突出整体优化,而不满足于局部的优化。

4.建立量化的erp应用评价体系,加强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erp项目的成功。

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我谈几点看法,供参考。首先是通过各种形式,让钢铁企业的ceo们都要真正感受到外部与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增强主体意识,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高度审视推进管理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尽快、科学地落到实处。其次是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增强企业中高层领导的素质与意识。第三是从系统与创新的角度研究如何加大应用数量,缩短应用周期、拓宽应用范围和增加应用深度这四个基本问题。有条件的企业要通过网络建立本地,乃至异地多层次协同研发、制造和管理系统。第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仅有bpr还不够,必须同时引入基于供应链体系下的管理模式重组,以求全面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我国钢铁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明显的应用绩效。对此,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评价这些应用绩效?

记者:

这个问题问的好。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绩效评价体系。国外虽有一些类似的评价体系,但主要侧重于过程评价,而很少涉及项目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为此我们有必要就此课题开展深入、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金达仁:

在我看来,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绩效评价体系应由评价制度体系、评价组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带动企业现代化,要努力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的认识,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立足于企业创新,区分不同类型的项目,且是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概括起来主要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是否实现以下一些目标与内容。

1.是否实现本地,乃至异地多层次协同研发、制造与管理数字系统集成创新,实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数控化。

2.是否带动了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产品制造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创新,供应链协同商务模式、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的创新。

3.是否运用erp系统对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相关环节和企业资源实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且运行erp系统的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及时。

4.是否在市场预测分析、缩短研发周期、改善工艺流程、合理组织生产、减少物料库存、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客户服务、加强财务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和降低产品成本等方面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

5.是否促使如: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市场预测准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计划准确率、交货准时率、存货周转率、综合成材率、财务预算准确率、总帐准确率、应收款周转率、设备利用率、信息准确率,以及项目的周期、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回收期等评价企业竞争力的主要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发生相应的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