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宝钢集团:以人为本齐创新

文化之于企业如同脊梁之于高山,屹立不摇;如同春雨之于生灵,润物无声;如同地基之于大厦,厚积薄发。从600万吨到1000万吨,再到2000万吨,甚至更高的目标,连续两年跻身世界500强的宝钢提出“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的企业文化主线正是其成功的内因。

勇立目标敢为先

目标是方向,是前进中的航标灯。宝钢人敢想敢干,在发展的每个关键阶段,他们都定出了宏伟而可行的目标。

宝钢是揣着最快速度赶上发达国家钢铁工业目标上马的,从一开始就立足高端,坚决排除购买国外淘汰装备或二手装备的做法,当年计划600万吨的宝钢更看到今后的发展,给年产千万吨预留了空间。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管理,宝钢引入世界最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手段,吸收后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实施esi(系统创新)工程,率先在产销系统进行流程再造。引入6б管理工具,开展精益运营。管理的创新引导着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保持着竞争的优势。

“走一步看三步”,高瞻远瞩方立于不败之地。1995年年产只有600多万吨的宝钢提出“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进入世界500强”,宝钢人没有食言!进入500强,宝钢又提出“持续做大做强,干3000万吨、看4000万吨、想5000万吨。”面向“两个世界一流”的目标,宝钢提出发展“一业特强,适度相关多元化”的世界一流跨国公司。

宝钢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对目标的实践,“争创一流目标”是宝钢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

产销研与产学研并举

宝钢提出“三个就是”:用户的计划就是宝钢的计划;用户的标准就是宝钢的标准;用户的利益就是宝钢的利益。挑剔的客户塑造了宝钢严格苛求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斗志。

1990年宝钢为大众公司提供1500吨05板,摘取了当时世界冷轧钢板“皇冠上的明珠”,改写了中国钢铁工业只能提供汽车内部用材的历史。6年后面对大众公司中止订货的严峻挑战,宝钢人选择“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炉前工精心炼好每一炉钢;热轧厂的技术人员优化轧制工艺,提高板型控制水平;钢研所对缺陷样板,及时用电子探针等高精度仪器分析;冷轧厂先后找出了108个影响05板质量的因素。短短几个月宝钢以出色的质量夺回了05板的订货单。

05板的一波三折震动了宝钢人,创新成为主动,对质量的严格苛求成了自觉。不懈努力下宝钢汽车板获得国际通行证;石油套管、油管获得美国api会标,在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中,宝钢以66%的供货量成为最大的管材供应商;热轧船用板得到8国船级社认可;为“神舟”四号、五号航天飞船关键部位提供耐高温用材。对用户的关注,为宝钢的技术创新指明了方向。对工艺严格的追求,为创新达到预期目标提供了保障。

跟着用户的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总是慢了一步,只有加强基础性研究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蓄积不竭的动力。宝钢坚持产学研结合,联合国内外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以项目为纽带,进行合作攻关;面向全国设立重大科技进步奖,建立宝钢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出资成立面向全国的“钢铁联合研究基金”。以研究院为核心、子公司技术中心为支持的宝钢科研开发体系,不仅解决目前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也积极进行前瞻性、独创性、能够形成专有或重大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技术的开发。

以人为本齐创新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企业创新最终依靠的还是人。调动每位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宝钢实现从引进技术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制胜法宝。

在宝钢,早早打破了八级工制度,高技能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甚至可以高于公司领导;优秀的员工有机会被送往国外的企业培训,参加国际会议;通过普通工人—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专家这一平台,扶持技能工人“登高”,创造“学而优则专家”的氛围。

创新的种子在宝钢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绚烂的奇葩。获得55项专利的汽车电器修理工孔利明,第一个走上国际论坛的宝钢工人杜国华,实现专利技术返销的傅方中和施卫忠。“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宝钢的创新不仅依靠几个突出的员工,更重视团队的建设,氛围的营造。宝钢股份工会出资设立孔利明科技创新奖励,形成“我要发明专利、我能发明专利、我有发明专利”的创新热潮。创建“孔利明式科技创新小组”,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孔利明效应”。首席工程师制度,开辟培养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双通道”。是这些秉承严格苛求的精神,坚持学习创新的员工们实现了宝钢从一家引进技术最多、装备水平最高的大型钢铁企业发展为创新能力最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以上的全国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的飞跃。

严格苛求是基础,学习创新是关键,争创一流是目标。进入世界500强是宝钢的新起点,面对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实施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宝钢看到的是机遇,思考的是如何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做大更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