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宝钢,国企改革的新路径?(上)

“股东中心主义”的国企改革导向,将使利益越来越向政府和经理人员倾斜,从而使工人无法公平地分享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而这对于要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来说,无疑会埋下极其危险的社会隐患……

2005年10月17日,“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宝钢集团新董事会终于正式公开亮相。对于国资委乃至中央企业来说,这一天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此事的评价是:“这是国资委成立以来最大的新闻,意义非同一般。”李荣融还特别强调:“以前国有企业改革多数是方法上的改进,而这次是从体制、制度上的改革。”宝钢在制度上的后发劣势已经成为其持续提高竞争力的现实约束。宝钢集团新董事会的成功组建,是国资委成立两年多来在国企改革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

国企改革一直被视为是中国整体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最具复杂性的改革。尤其是在2004年由郎咸平发起的关于国企产权改革路向的争论,更是凸显了国企改革的紧迫性。目前,公司化、公司控制权的重新安排以及股权的多元化、公众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和经济专家公认为国企改革的现实路径。国资委的成立,正是为了适应推进国企的公司化改造,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力,建立起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构建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国有企业形成有效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和外部市场监控机制。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曾公开表示,国有大企业的改革方向是股份制,我们坚持这个方向毫不动摇。

宝钢集团是国有企业先进典型的代表,其作为央企董事会改革试点的真正意义也在于,它能否为国企改革引领出一条光明的现实之路。宝钢董事会改革如果成功,无疑会为169家中央企业的治理变革提供难得的、极具现实操作性的宝贵经验。正是基于此,国资委对此次宝钢董事会改革的未来充满期待。可是,外界对于国资委的此项努力却充满疑虑——单一的股权结构极有可能使国资委精心架构的宝钢董事会流于形式。国有独资固然会使宝钢的公司治理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但此问题完全可以通过集团的公开上市获得解决。依笔者看来,宝钢董事会的根本性缺陷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其人员构建模式可能给国企未来的治理改革提供不好的先例。

宝钢董事会还缺什么?

宝钢集团新董事会的组建,是依据2004年6月初国资委下发的《关于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与该通知同时下发的《国资委关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进行的。其构建工作历时一年多,此间过程可谓错综复杂。此前,外界对宝钢董事会的人员构成也曾有颇多猜测,但宝钢方面对此却一直三缄其口,不向外界透露过多细节。从中也可以看出,国资委为平衡各方利益推进央企董事会改革之艰难。从经验层面上看,公司治理至为关键的就是,如何在相关利益者之间分配控制权,进而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董事会作为这种制衡和分配关系最重要的形式表现,其人员安排可以说是利益各方艰难的讨价还价的结果。

毋庸讳言,所有者、经理人员和工人是公司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如何公平地在三者之间分配公司控制权,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从目前国企改革的现状来看,在如何理解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如何落实利益相关者的权利方面,主导国企改革的国资委日益表现出强烈的“股东中心主义”的倾向。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宝钢集团董事会试点工作会议上就曾公开表示,董事会应当是股东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保护股东合法权益、体现股东意志的制度依托,是实现出资人职责到位的最终体现。国资委的这种认识倾向在宝钢集团董事会的人员构成中被清晰地表现出来。

宝钢集团董事会由9名董事构成,其中4名为执行董事,5名为非执行董事。执行董事包括董事长谢企华,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国胜,董事、总经理徐乐江,职工董事、工会主席汪金德;5名非执行董事分别是,香港的冯国经,新加坡的李庆言,以及来自中国内地的吴耀文、杨贤足和夏大慰。董事会下设4个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

宝钢董事会的人员构建当然完全是按照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公司法》进行的。新《公司法》第二章第六十八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该董事代表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其他董事会成员则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派。于是乎,宝钢的董事会“尽量”满足了《公司法》的最低要求,只有工会主席一人作为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九分之一的比例恐怕很难说能真正维护宝钢十万多工人的利益。在目前工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职能事实缺失的现实情况下,这样的董事会人员构成难道能真正体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平衡吗?

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宝钢董事会5名非执行董事的情况,看看他们究竟代表了谁的利益。

冯国经,香港利丰集团主席、保德信金融亚洲有限公司主席,1949年出生,祖籍广东鹤山,利丰集团第三代接班人。利丰集团早于1906年成立于广州,后因战事影响迁至香港。冯国经于1970年取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于1974年返港加入利丰集团。利丰集团现时的主要业务为出口贸易和零售业,是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大型跨国商贸集团,是供应链管理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