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五粮液为何斗不过茅台?

联想聚焦于pc成为亚洲的王牌;中华聚焦于高档香烟,成为领导者;喜之郎聚焦于果冻布丁成了巨人;三笑就是聚焦于牙刷而被高露洁高价收购……分析它们的成功之道,不难得出一个规律:成功的品牌源于聚焦管理。

全球品牌战略咨询领导者里斯先生曾说过:对于一个伟大的品牌战略往往是平淡的,平淡到人们几乎忽视了它的存在。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我们看看身边的这些品牌,联想聚焦于pc成为亚洲的王牌;中华聚焦于高档香烟,成为领导者;喜之郎聚焦于果冻布丁成了巨人;三笑就是聚焦于牙刷而被高露洁高价收购……分析它们的成功之道,不难得出一个规律:成功的品牌源于聚焦管理。

从最近茅台与五粮液分别报出自己的财报,更加体现出一个聚焦品牌与延伸品牌之间的差异。

从茅台的数据可以看到,2005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亿,比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59%,实现净利润11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6.32%。2005年,主导产品贵州茅台酒销量大幅增加,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37亿,较上年增长31.71%。

五粮液的数据显示,2005年度,五粮液主营业务收入达64.2亿元,净利润为7.9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与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5.92%和4.43%。从分产品来看,高价位酒的利润率仍然有65.45%。

茅台的主营业收入远远低于五粮液,但净利润却高于五粮液3个亿!茅台主营业收入与净利润都比同期增长了高达30%以上,而五粮液却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作为白酒的两大巨头,居然产生这么大的差异,从普通的渠道管理、销售管理、产品等方面应该说都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关键问题还是出在品牌战略的管理上。

品牌独立性的迷失

企业主要面对的是内部组织、政府、经销商、媒体等,而品牌则是主要面对消费者。从茅台和五粮液两家企业来看,其主导产品都与企业同名,但消费者讲到茅台或五粮液的时候,通常只关注到产品,而非企业。

因此,企业建立品牌应该源于消费者的认知。对比茅台和五粮液,我们不难发现,茅台也是一个多品牌战略,旗下各种oem品牌很多,这点与五粮液一样,但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茅台旗下贴牌产品首先都是浓香型的白酒,与主品牌茅台酒有明显区分;其次,全线启用副品牌策略,只是挂茅台出品,消费者很容易区分,不会产生混淆。

反观五粮液,它尽管始终在削减品牌,保持“9+8+1”的模式,但因延展品牌如五粮神、五粮春、五粮醇等等,与主品牌同属于浓香型,产品差异性不大,消费者很难区分其间的差异性;同时,一帆风顺等高端品牌,只是冠予一个概念,很难界定其与五粮液的差异性,因此会导致消费者降低对“五粮液”的品质认可。

更为不同的是,茅台主推年份酒,且同属于茅台品牌,这符合消费者对白酒的“酒是陈的香”的认知,更加巩固了其品牌价值。

五粮液与茅台同属于品牌延展,五粮液从高到低的横向扩张,模糊了消费者对五粮液的认知;而茅台子品牌则在品牌、产品上与茅台酒有明显区分,另外,茅台酒主品牌的纵向延展,不断为品牌添砖加瓦,把品牌越垒越高。

茅台集团最成功的品牌是连续多年稳居贵州中档白酒第一的习酒,它独立于茅台之外,不需要借助茅台的品牌影响,它完全占据了消费者认知,

因此,真正有效的品牌横向延展,应该启动新品牌,而不是简单的同一个屋檐下多站几个人。

认知区隔的no.1效应

在产品高度过剩的时代,面对众多的产品,消费者如何作出购买决策判断?

美国哈佛大学的米勒博士作出研究表明,普通消费者对品牌是按照类别进行认知的,通常对于一个类别中品牌的个数不会超过7个。因此,第一个进入认知的品牌,往往占据了消费者优先选择权。

譬如对于白酒,“茅五剑”已经占领了消费者的首要认知地位,其他白酒想要再跻身其间,就必须细分市场。如红星二锅头,远离“茅五剑”,以高度低价取胜于市场,成为老百姓最喜欢的高度酒。红星二锅头也凭借这一品牌区隔,以单支白酒横扫中国。

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品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得让消费者认知品牌的核心点。价格是最显而易见的区分方式。水井坊正是依托高价,才领导了高档白酒市场。

不少人认为,水井坊是因为挖掘出酒的历史价值,才形成了区隔。其实并非如此,真正进入消费者心智的是高昂的价格。国窖1573误以为水井坊是因历史而成名,于是将国窖的历史具象化,不断诉求“可以品尝的历史是433年”。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和传播形式,但是从消费者心智来看,国窖1573价格与水井坊相差无几。水井坊已经成功的进入消费者“最贵白酒”的认知区间,国窖1573因此很难把水井坊从宝座上拉下来。

由此可见,茅台与五粮液需要做的是,在各自领域中占据品类第一认知,并不断强化之。茅台董事长季克良为了“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陈年茅台酒”在全国进行宣传,就是在强化陈年茅台的认知区间。如果每一次品牌的传播都是在加深这种认知,那么茅台在2005年取得销售增长也就成了必然。

而五粮液恰恰相反,虽然各子品牌打出了“系出名门,五粮液品质”的招牌,但它们之间的互相竞争与内耗,却对五粮液主品牌的价值造成极大伤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五粮液利润率下滑,在于各子品牌模糊了自己的认知区隔。

聚焦:做品牌减法

一旦品牌能在消费者认知中主导一个品类,这个品牌就具有不可复制性。强化品牌在某个类别的地位,并集中资源巩固在该类别的地位,这是茅台与五粮液的根本差异。

不少人说,三流的企业做市场,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这其实是一个不确切的说法。所谓的标准,事实上可能是一些权威机构的认证结果,但实际上能在市场产生反响的却是消费者认知,认知就是事实。比如,茅台稳稳占据了酱香型白酒鼻祖的位置,由茅台来告诉消费者,作为酱香型白酒酿造的标准,需要经过100多道工序,历时五年,消费者会立即相信。而郎酒无论怎么宣传“酱香正宗”,消费者还是本能地反应酱香正宗应该是茅刽这就是认知的力量,那么,作为品牌而言,要做到的就是让自己的品牌牢牢占据消费者这个认知。

茅台啤酒在征战全国市场的时候,可谓屡战屡败,最终不得不龟缩到贵州当地市场。为什么作为酒类企业的领导者,在啤酒市场就显得如此疲软?当我告诉一个朋友茅台生产啤酒时,他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是假的!然而,事实上茅台确实生产销售啤酒,可消费者还是不相信。这就是认知的力量,同一个品牌不能骑跨两个品类的认知。

这里面透视出来的问题在于:茅合并非无所不能(尽管事实上它可以),当茅台脱离白酒,甚至当茅台脱离酱香型白酒时,它是门外汉,消费者很难产生心理认同。茅台在39个亿的销售额中,茅台酒就占领了37个亿,也就是诸如茅台啤酒、茅台红酒以及其他浓香型产品,总共销售额还不到两个亿。

值得警惕的是,茅台开始生产浓香型茅台。浓香型茅台是什么概念?超市导购曾这样告诉消费者这也是茅台,但是正宗的茅台是瓷瓶的那种(也就是酱香型的茅台)。导购在不自觉中都告诉消费者,浓香型茅台不是正宗的茅台,更何况消费者?既然喝茅台,谁又愿意喝非正宗的茅台?

更值得警惕的是,五粮液也在开发果酒,今年也高调宣布进军葡萄酒业。五粮液的葡萄酒也许也会面临茅台葡萄酒一样的遭遇。如果长城和张裕进军白酒,茅台和五粮液是掩面而笑,还是如临大敌?答案定是前者。

因此,有效的做法是,应该削减子品牌,实现品牌聚焦。以茅台为例,在诸多产品中,茅台酒占有整个营业收入的95%,这才是主业,通过对其他产品的削减,就使消费者对主业的认知更加深刻。

如果茅台继续在其他领域,譬如啤酒、葡萄酒方面进行横向延展,将会影响到茅台在白酒领域中的老大地位。同样,浓香型茅台如果不削减,也将影响到酱香型茅台的地位,因为消费者不知道茅台到底是什么口味的白酒,一旦认知模糊,就是品牌开始衰退之时,五粮液盈利能力减弱就是绝好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