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工商银行:培训要走在金融创新发展前列(2)

较高的员工综合素质,培训管理机制,科研开发能力和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能力,实施远程教育培训产品输出的现代网络支持系统,完善高效的内部工作流程,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成熟的企业精神理念和外在的文化形象,使长春金融研修学院焕发出极大的创造力。

培训是经营,更是系统工程

面对战略转型,工商银行的员工对职业生涯设计和行业人文关怀又有着怎样的期待?为此,我们采访了在长春金融研修学院进修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听听他们的感受和期待。

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教育处处长楼坚表示,希望建立一套基于工行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教育体系,在大人力资源的框架下探讨“人才强行”的教育培训。在学院收获最大的就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学习,感觉学校在教学安排方面非常科学严谨,后勤服务保障到位,项目控制严格细腻。国有银行的员工原来都是国家干部身份,面对职业转变的要求,我们需要一个有参照物、有针对性的培训,有针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的培训需求分析,并区别对待。一直以来,我们把《现代商业银行》杂志作为院外培训的延伸,杂志定位很准,文章质量也高,使人受益匪浅。

张金松是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他告诉记者:“刚刚结束在学院的基层行长培训。在回来的火车上,我们都觉得培训的时间太短了,希望有机会再来。我的收获来自于学院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和前瞻性,不论是操作岗位还是管理岗位,回来之后都能在工作中活学活用。成人培训的特点被学院把握得非常充分,从教材、音响、教室到综合社会培训和学院教育,针对不同特点创立的教学方法使学习效果很好。”

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营业部人力资源部员工淦梅说:“我们最早的培训是闲人们去应人头,充人场,骨干是没有时间去的。但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培训变成一种信任和福利,资源优先配置给关键员工。到这里学习,对基层的员工来说是一种向往,也是一种机会。股改以前,基本上是内部的老师用传统的方法,更多的是重于技能的提升,专业性强。股改后的培训则更有前瞻性、更多元化、更国际化。在项目定位、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流程管理、培训质量上都与国际接轨。每次去学校都很令人振奋,我们对学院充满感情,也满怀感激。我们对新推出的银行职业经理人培训项目非常关注,这是我们期待很久的一个项目。”

“长院培训组织工作很到位,全国各地学员都会有人接站,班主任的教学保障工作做得很仔细、很规范。课件文字和图片条理清晰直观,学习效果很好。”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务工作部主任陈业富如此描述。

培训重在育人,要有文化积淀

教育培训是百年基业,是银行昌盛之本,作为学校,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沉淀。长春金融研修学院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同步推进,固态文化和动态文化双管齐下,随时作好应对市场变化的准备。预测趋势,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

李春满副院长在介绍新时期金融系统员工培训出现的新态势时,做出如下判断:一是培训市场化特征明显,培训需求者成本意识增强。二是培训管理趋于科学规范,培训质量要求提高。三是培训规模逐渐加大,范围向中高级管理层集中。四是培训内容突出前瞻性,培训项目开发更富挑战性。基于这些认识和判断,他强调,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实现人力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以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工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创新完善符合银行发展内在要求的职业化培训模式,最终达到行业系统生产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时代要求。

面对工行股份制改革对人才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005年5月,长春金融研修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在较好完成“由接待服务向培训教学服务转变,由计划规模培训向质量效益培训转变,由系统被动培训向市场营销培训转变”的同时,又提出“三个转型”,即:实现由智力服务向经营文化转型,由阶段性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由行业培训中心向国际、国内培训研修基地转型。“三个转型”的提出,为该院确立了新的发展基点和发展目标,成为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愿景。

长春金融研修学院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适应全工行改革发展总体目标,实施“培训培训者”工程,全面提升全体员工素质;实施“品牌培训师培养与成才”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学院核心竞争力;开展“文明学院创建”工程,构建和谐校园;实施“改革攻坚”工程,创新运行机制;实施“管理创新”工程,有效配置资源;实施“增长方式转变”工程,促进学院健康发展。教育培训的神圣职责和生命力,在于对创新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支持作用和引领作用,长春金融研修学院将“育大师,养大气,琢大器”,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工商银行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