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搞活营销繁荣出版

当前,琳琅满目的图书、丰富多彩的宣传,的确令人目不暇接。但是,业内人士私下里议论更多的,却是对当前出版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困惑。如果问起出版社现在最烦心哪些事?许多人都会回答:卖书难,退货多,库存大,回款慢。这样的后果,自然要削弱出版社的再生产能力,有的甚至威胁到出版社的生存。形成这种“难、多、大、慢”的现象,既有出版业上游选题内容不对路、图书生产不适销的因素;更有下游市场环境不和谐、图书营销不到位这个重要原因。现代图书营销,是一门管理科学,不仅要有一套科学的营销策略和密切上下游衔接的程序,更需要有能适应市场变化并不断更新的营销理念。从那些大叹卖书难苦经的人那里,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少人的营销理念明显老化。这表现在:(1)留恋市场垄断地位,老是指望依靠国家政策来保护自己获得一份份额。有人说,去年一本领导人文选,救活了一批人民社。不管此话是否夸张,现实中巴望垄断来占据市场的思想确实是存在的。(2)除了打折扣战,仿佛没有别的招数,有的甚至搞不正之风来扩大销售额。(3)在商海中总是追求你败我胜,老子一花独秀,不懂得把蛋糕做大,化竞争为双赢。(4)压作者包销、赞助来保成本,结果疏远了作者,流失了出版资源。(5)对图书宣传认识上存在误区,指望一篇书评就能引来多少码洋,对图书宣传的综合效应缺乏认识,舍不得投入。(6)不了解读者阅读兴趣和市场变化,做书人不问市场,卖书人不懂书,出版上下游彼此失衡。(7)热衷打擦边球,依靠跟风、克隆、编造等手法,哗众取宠,自我炒作。(8)张罗着自费出版、协作出版过日子,少数人甚至不惜靠侵权出版和卖书号铤而走险。可能还不止这些。试想,守着这些老观念,能打造出图书营销的新局面吗?

进入数字化时代,特别是随着互联网、音像制品、手机短信、网络杂志、生活圈媒体等新兴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以及编辑流程电子化、网络传输、异地印刷、按需出版、数据共享、网上销售、连锁供货等新事物的不断涌现,正促使传统的出版模式发生变化。为此,在图书营销上,迫切要求更新观念,学习和掌握数字化新技术,增进上下游的密切协作,加强作者、出版者、读者及营销人员的配合与互动,努力争取和凝聚在竞争中的优势。在图书宣传上,要充分认识到,普通商品的用途及价值,消费者购买时大多心中都有数,而图书是特殊商品,光凭书名和封面很难判别优劣,往往必须品读全书,有时还需要书评的启发,才能激起购书的欲望。因此图书宣传,既有推销商品的广告功能,更有诠释学术成果、传播文化知识、提升读书氛围等告知公众的作用。成功的营销,都离不开别出心裁的宣传创意。当前出版业在呼唤内容创新、优化选题的同时,迫切要求善于捕捉市场机遇,通过改革,换思维,变策略,积极推进图书营销和宣传的出新。

图书市场的现状告诉人们,近几年出现的畅销书,有的固然是内容好,但确有不少主要得益于成功的营销。例如,人民文学社出《风之影》试读本,通过网络先送后卖,仅半年就销出10万册。商务印书馆排演情景剧“买书奇遇记”,通过批盗版,大大促进正版书的销售。长江文艺社营销上不断有大手笔,去年出傅彪的《印记》,组织了全国29个省市大连载。译林社的《朗读者》,请著名配音演员朗读;《芒果街上的小屋》利用网站、博客,最大限度发挥出网络宣传的造势。广西师大社投入10万元码洋,在10个城市搞“书漂流”。北大社卖书带抽奖,举办获奖读者夏令营,组织“游北大校园,读北大版书”。上海人民社紧盯市场热点,闯出青春时尚和娱乐励志读物营销的新路子。由陈非策划、中信出版的《穷爸爸、富爸爸》,正因为把营销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才取得畅销五百多万册的好效果。像金盾、机工、接力、上海文艺、浙江少儿等许多社,都有很好的营销新手段。这许多事实再次证明,营销必须出新才有出路;只要营销出新,市场必有回报。

(摘自李景端在“数字化图书营销与宣传研讨会”上的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