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爆炸式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数字化转型是否就是报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7年7月15日,东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辽沈晚报》,首次通过自己的网站向读者、网民全程视频直播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亚洲杯男足两场精彩赛事。此前,在沈阳奥体分会场,《辽沈晚报》北国网也对奥运会女子足球预赛进行了同步现场视频直播。此举在国内报业数字化转型中,算是比较领先的尝试,却不是最早的尝试。
自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首开手机报先河后, 2005年8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深圳热线”合作,斥资上亿元投资研发了“奥一网”,是国内最大的新媒体布局项目。其频道设置着力开发博客、牛客(newsblog)、edm电子杂志等基于第二代互联网的吸纳特点,充分体现了对传统优质报业资源的整合。
广州日报大洋网、深圳报业网、北青网等,都进行了新的改造,报纸和网站运营分开,以新媒体的思维和视角创新经营模式。据了解,目前北青网的独立ip地址访问量已超过该报的订阅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中国第一家收费的电子版报纸也已经出现,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宣布,从4月8日开始,“网上数字报纸要收费”,包括它下属的《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现在,《辽沈晚报》每天对头版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即时新闻与网上直播的方式,力图通过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拓展报业新的传播模式和运营模式。
“摸着石头过河”的转型
其实中国的传统报业已经旱涝保收舒舒服服地走过了20年。现在这场势不可挡的数字化风潮是所有报纸共同面临的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但也可能是战略转型中面临的深渊。因为所有的报人在这个风云变幻的经济时代,对于新媒体和新技术的熟悉程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受众碎片化趋势和传播模式的深刻变化,虽然导致了媒体变局的势在必行,但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爆炸式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数字化转型是否就是报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伴随而来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又会是什么?可以说在转型的道路上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最早开始公开思考这个问题的是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他在2005年下半年撰写的《媒体变局》一书,书中的“拐点”、“都市报的冬天提前到来”等概念首次给20年一路高歌猛进的中国报业沉重一击。报业面临的危机、转型成为这两年业界、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时间,“周期论”、“消亡说”也此起彼伏,让社会各界,尤其是与报纸合作多年的企业界广告主们,也包括报人自己对未来产生了一定的质疑和茫然。在此种形势下,传统媒体纷纷开始了新媒体之旅,开发新的运营模式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可以说这是一场发端于仓促和茫然的风暴,种种尝试终于引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表态,可以说,新闻出版署的战略也显得有几分仓促。
2006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立了数字报业发展战略,推出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这意味着“数字报业”已经成为中国报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规划指出,“要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
在总署确立战略的同时,各大报业集团纷纷迈步行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启动下属《新闻报》的嗨嗨网项目,投资为1000万元;同时集团还提出i-news(手机报),i-mook(电子杂志),i-paper(电子报纸),i-street(公共新闻视屏)为内容的“4-i”新媒体战略,依托传统报业的优势资源,向新媒体领域展开积极探索,全面推动报业转型。
至于手机报,目前已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辽宁日报传媒集团等超过20家的报业集团拥有自己的手机报。去年一年,报业更是不断传出创新之举。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5份报纸实现可翻阅式数字报纸;《合肥晚报》创办中国第一份“有声报纸”,只需下载一个软件,就可以通过网络“收听”该报纸的新闻,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男声、女声、普通话、广东话甚至背景音乐;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创办可实现互动和多媒体形式的数字报纸《宁波播报》。
至此,中国报纸纷纷推出所谓的“全真电子版”,在技术方面已非常接近数字报纸的世界先进水平。
报纸未来的数字化生存形态
按照学界现在的观点,报纸未来数字化生存的形态概括起来大致是:一个核心平台;三类纸媒报纸;四项数字产品;多元品牌延伸。
所谓一个核心平台,即内容提供者作为立身之本的强大数字化信息平台。数字技术给这个时代以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但新闻原创力是传统报业的核心优势所在。十年来网络传播的新闻几乎全部是传统媒体提供的,网络扮演的角色是二次传播。传统报纸作为主要内容资讯“供应商”的地位在一个较长时期里不会改变,这是报纸未来的生存基础,也是报纸向数字化进军的基地。目前单一的纸媒传播,将演化为未来的多种渠道、多种产品的传播,使新闻产品以更多方式实现增值。如《解放日报》前不久推出的“内容工场”,就是一支面向集团全部报纸、网站,也面向社会各类机构和媒体提供思想分析性内容产品的作业团队,即核心新闻内容和各类信息咨讯的生产和供应平台。
三类可能长期生存的纸介质报纸,将在形式上延续传统报纸的生命。一是以刊登解释性报道为主的报纸,二是社区类报纸,三是免费报纸。
四种数字化产品,将成为报社在数字化时代的主要产品,代表着传统报业在生产方式上的彻底转型。一是在线新闻,二是网络报纸,三是手机报纸,四是定制新闻。现在欧洲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技术,可以伸缩的很薄的电子纸,大概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走向市场。多品牌延伸,将使传统报纸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优势,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
就在“数字报业”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冷静地认识到,不是传统媒体插上了“数字的翅膀”,就获得了重生的力量。“数字报业”并不是简单的把新闻纸转移到网站上,而是建立在报业核心能力基础上的多介质传播产业的整合与不断创新。
在大浪淘沙的媒体大变局中,危机对于报业经营者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弱者也许会陷入困境一败涂地,强者却能把握机会做大做强。正如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资深研究顾问姚林所说:“消亡的也许是现在纸张形态的报纸,绝不是它的内容。”这就要求报纸随着技术的进步,将内容不断移植到新的载体上,这实际上是报纸产业的升级,是必然也是趋势,而非消亡。
2006年6月,世界报业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世界报协总干事蒂莫西·鲍丁在《2006世界报业趋势报告》中称:“在多元媒体竞争的冲击面前,报业表现出不可思议的活力和恢复力。从总体看,报纸和报纸网站的读者数量继续保持增长。通过利用从免费报纸到网络版的广泛的新型发行渠道,报纸的到达率正在提高。” 但愿他的预言不是过分乐观。
(作者就职于辽宁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