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踩踏事件,人性弱点被“无良营销”利用

11月10日,在重庆沙坪坝区家乐福商场内,发生了一起因争抢特价食用油造成的踩踏伤亡事故,造成3人死亡、31人受伤的惨剧。商务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商业企业不组织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人身伤害、秩序混乱的限时限量促销,消除安全隐患(详见本报今日第22版国内新闻)。

面对如此惨剧,人们在痛惜的同时,也对其发生原因给出了多角度的分析评说。比如:有抱怨“物价太高”者;有慨叹“穷人太多”者;有斥责“国民素质”者;有分析“制度欠缺”者……依笔者之见,对该事故之发生,最该遭受谴责的当属目前普遍每况愈下的营销文化。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成长,“营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相关理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营销术”已经从一种技术,逐渐发展为一门学说,一种文化。然而,“营销文化”在渐具雏形的同时,却也越来越具有了某些“特色”——由于缺乏必要的道德和制度规约,这门“文化”正在滑向过分强调技术、过度追求效果的歧途,日益显现出其低劣、乃至反道德的一面。

从深层次看,此次引发踩踏惨剧的超市促销活动,便折射出一种低劣的营销文化理念。当然粗看之下,将商品降价销售向顾客让利,这似乎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善举”。但实际这种“优惠”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顾客今天买到了便宜的油,表面上占了便宜,但该“便宜”实际上还会在别的时候“还回去”,所谓“优惠”的效果长远看来一定“归零”。

换言之,类似的活动只是在开发人们的逐利心态,即便嘴里喊的是“让利于民”、“顾客是上帝”,实际上却不是真正为消费者着想,而只不过是追求广告效应,为自己聚拢人气。但是,为了追求广告效应,便肆意利用人性的普遍弱点,置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于不顾,这能说是具有良好商业道德的表现么?

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商家弄些营销“花招儿”宣传自己。但显然,任何商业行为都应该遵从人文理念、受限于道德框架。从这一角度出发,营销者或可研究消费者心理,但在利用人性的本来弱点方面,应该慎之又慎。然而,反观时下某些商家热衷的营销手段,却恰恰不惜突破人文和道德的底线,故意诱发、放大人性的弱点。比如,某些商家特别热衷于搞什么“限时、限量、限类”的抢购游戏——在不少人处于“有闲无钱”状态的背景下,就聚拢人气而言这一招也的确非常奏效。然而,这种游戏的直接后果,往往便是许多消费者遭受拥挤。

因此,本次发生于重庆家乐福的踩踏惨剧,虽然很极端,却又实属偶然中的必然——在商业营销普遍不择手段的背景下,这样的惨剧是必然会发生的:不在重庆,也会在别的地方;不在家乐福,也会在别的什么超市。可以说,营销文化低劣、营销只讲技术不讲道德,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软肋。

“现今的中国市场是一个流淌着无限商机,而又始终缺乏秩序感与道德感的竞技场……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国市场环境的现状,那就是对秩序的集体破坏以及秩序对破坏者的报复”——曾有论者对当前的市场环境作出如此描述。这样的描述也许言之稍重,但观察对比后却不得不承认,这确实也是比较贴切的。因此,如何尽快匡正营销文化、重建市场道德,当下亟应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