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公关慈善责任营销的双赢

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富阶层的迅速崛起,社会各界对富裕起来的企业家们的社会责任开始关注起来,例如一些慈善活动。在2005年有关部门首次推出了中国慈善节,社会各个组织、协会也发布了很多的慈善评比、慈善榜等等。

企业家热衷慈善,能让人们感受到这部分社会精英正在改变着中国的财富形象。慈善未必是一种义务,但一定是一种权力,正是透过慈善投资、互利互助的方式,同步提升个人、公司形象,已经成为表现社会责任的载体。

中国吹进慈善风

以制造富豪榜和慈善榜闻名的英国人胡润提供的一组数据似乎是慈善流行的乐观佐证:2006年的慈善家榜从2005年的50位扩大到了100位,榜上前50位企业家从2003年至今累计捐赠近51亿元,比2003年到2005年累计的13.5亿元翻了近4倍。榜上的100位慈善家从2003年至今,共捐赠了56亿元人民币。中国社会真的到了大规模慈善来临的临界点了吗?中国企业家们真的开始普遍直面社会责任了吗?纷纷攘攘慈善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喧闹的慈善热潮,掩盖不住中国慈善还处在粗放、原始阶段的真相,慈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中国商业社会最时髦、最流行的词汇。大大小小的慈善晚宴如火如荼,明星、高官、企业家是少不了的主角;各种论坛如果不跟慈善、社会责任扯上干系,就显得不那么主流;而不同机构发布的所谓中国慈善榜,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胡润说刚开始做百富榜的时候,他们认为应该有很多中国慈善家出来,但是1999年的时候一个也没有找到,在1999年的时候这个方法可能有一点太早。“我们是等了快5年的时间,到2003年做了第一个慈善榜,主要的启发点还是这个,在国外讨论富豪离不开讨论慈善,你怎么花掉这笔大钱。”

作为一个财富者一手收、一手放,只是获得财富一部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如何把财富散去,卡耐基讲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应该讲中国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家,他们开始有了慈善的心怀。

以前企业家可能是捐赠到某些项目,慢慢就变成做一些慈善机构了,下一步走因为政策环境更好、可以接受了,现在开始成立自己的基金,也开始准备一些规模的慈善概念。这里是牛根生就比较在前面,虽然他们花掉的钱,去年花30亿人民币,但是他已经开始快速发展他的慈善行业。这里有一些新的模式,慈善模式出来了。

不可否认,中国企业家的富裕程度还没有达到国外水准,意识上也难以企及,社会慈善工作方面还是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很多对慈善事业认识,都还留于表面肤浅的认识。

尽管这样,慈善事业在中国近几年有了明显的起色,2007年胡润慈善榜的100位慈善家中有54位来自《2006胡润百富榜》,其中有30位是百富榜前100名的企业家。胡润指出,这也是一种趋势,基本上上百富榜的人开始考虑慈善的概念了。

慈善,一种生活方式

年过八旬的深圳彭年酒店董事长余彭年,他因为将自己20亿元的财富捐给社会而声名远播,被称谓中国的慈善冠军,他决定为10万人解决白内障的痛苦,他已经把3万人的白内障痛苦解除掉了。作为一个企业家,而余彭年这种慈善行为,已经完全的变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的主要的精力放在干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也是一部分未来中国创造财富的人要选择的最终的生活方式。

蒙牛乳业的牛根生,他宣布要把自己全部的股权作为一个慈善基金,然后献给社会。值得肯定的是,“老牛”的这种行为代表一种人生的态度,余彭年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慈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企业家在获得财富过程中,对人类的环境,对自然环境,对社会是不是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取自社会,用于社会”,企业家获得财富以后,在一定程度上把它回馈给社会,反馈给社会是应该的。

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也有穷人,也有因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失,而政府的财力又不是无限的,慈善捐赠就十分必要了。公益慈善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一个比较好的途径,而且是效率最高的途径。

一些企业家不仅积极投身慈善事业,甚至还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带动社会各界关心和投身慈善事业。如温州商人王振滔在出资2000万成立慈善基金会的同时,也要求受助学子签署一份爱心传递协议书,承诺在自己工作后、有经济实力的情况下,同样也资助一名贫困学生。“我的出发点很简单:把这种爱心接力的模式介绍给更多的人,并唤起更多人的参与,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公益事业的良好氛围。”王振滔说。

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连续3年入选美国《福布斯》中国内地100名富豪排行榜的尹明善说,“我50岁开始创业的时候,目标是一年赚个四五十万,没想到成了亿万富翁。很多人都问我成功之道,我告诉他们,是‘七分社会赐予,三分个人打拼’。所以,上榜后的富豪们,应该多想想如何回报社会。”

优秀的企业应该在这些方面都表现优秀,积极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发展自己企业的同时,对和谐社会的建造应该有一个积极促进作用。企业能够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社会会非常的和谐。

社会责任与营销在慈善中双赢

企业在体现社会责任的时候,可以做到双赢,一方面自己也发展了,另一方面把企业社会责任发挥得更好。因为企业在做慈善、公益事业的时候,企业的品牌、效应、口碑、长远发展、有序经营的能力都会持续不断的显现出来,这样可以提升企业凝聚力和企业文化的提升。

现在企业,包括个人和企业家慈善捐赠大概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不图名、不图利,甚至捐出款来都不需要颁任何的证书;其次,希望通过捐赠,通过媒体的合作来宣传企业或者产品,提高这个企业的知名度,来促进销售,这样的企业、这样的捐赠大概占到1/3。还有一种,会把企业的营销组合到公益当中来,比如农夫山泉一瓶矿泉水摘一分钱。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在谈到企业家对“慈善”两字的敏感和焦虑时指出: “中国很多企业家从事慈善事业带有功利性的目的,把这种行为当成从政府那里获得一些好处之后对于政府的变相补偿。” 他举例说,有的企业为了能够拿到一块地,会为某件事情捐钱给政府,以换取这块土地更便宜的价格。

很多做慈善的人,实际上是把慈善工作更多是跟自己的产品营销结合在一起,当然慈善营销你也可以做,总的来讲是帮助人,不是重点放在营销上,有些企业说起来,我每卖多少钱的产品,其中多少卖给慈善结构。还有的人捐给慈善机构的是自己推销不出去的产品,实际上慈善跟营销结合在一起。

上海建桥集团捐建了12所希望小学,其所在地大多有建桥的地产公司。“不在当地做点事,刁难你的人太多。所以我要求各地的分公司,要送大礼就送给当地的人民,不送给个人。”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说。他把这样的慈善称作是“规避风险”。 但是世纪金源集团的董事长黄如论并不反对为了企业形象的捐赠。对周星增的作法,黄如论表示赞同。另一位地产商、从去年开始提倡“做企业公民”的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对此的评价是:“无可厚非,作为一种公关手段,蛮好。”

■相关链接

余彭年:全中国最慷慨的人

2007年4月11日,备受关注的胡润慈善榜正式揭榜, 85岁的彭年酒店掌门人余彭年四年捐赠20亿元,蝉联榜首,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他捐出了个人几乎全部财富,捐赠的财富数额与其个人财富的比例高于美国最著名的慈善家巴菲特和比尔·盖茨。

黄如论:别人支持我1,我支持他10

2004和2005年,两次登上福布斯中国慈善榜榜首位置,让世纪金源集团董事长黄如论的声望远远超出地产圈之外,累计捐款近6亿,在中国的地产商里绝无仅有,他的捐款方向主要是教育领域。“饮水思源,以德报德,别人支持我1,我支持他10。”

牛根生:中国股捐第一人

有生之年的51%红利,天年之后的所有股权,蒙牛集团2%的股权……牛根生到底捐了多少钱?有人说是十亿多,有人说其价不可估量。凭借两次非同小可的捐赠手笔,牛根生一跃成为了中国股捐第一人。

李书福:为百姓写幸福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2.78亿元的捐赠额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之一。他的慈善捐赠主要用在教育和社会公益上,2006年4月,向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并亲力亲为的寻访模式,一度受到世人的关注。让更多贫寒学子上得起学,成为李书福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