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农村劳动转移与城市化问题探析

农村劳动转移与城市化问题探析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篇幅最大、最核心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是农业大国,用占世界

7%

的土地养活占世界

22%

的人口。我国农村劳动力聚集人口过多,全国有

80%

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剩余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目前我国有大约

1.4

亿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照成耕地和其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问题日益严重,会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1978

年到现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年时间,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根据联合国数据统计,

1975

年到

2003

年,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为

3.6%

,世界平均增长率为

2.5

,中国为

4.1%

,到

2010

年前后,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到

2030

年达到

60.5%

,高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4

个百分点。但我们人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

13

亿人口中只有

5

亿左右是城市人口,我国的城市化道路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任务还很艰巨。因此大力推进城市化,特别是乡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口转移的根本途径。

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是自下而上由农民推动的。农民工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出口,增强我国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他们去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农民工的工资依然被拖欠;城市人依然看不起农村人;农民工在城市里面根本找不到任何的归属感。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我国的城市化,也带来了值得多人反思的问题。

户籍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是照成中国特色的民工现象、制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两大制度性安排。这两大制度曾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发生这么大规模的人口移动但却没有产生严重的社会动荡,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贫民窟,社会治安也在可控的范围内,城市也没有用拥挤大爆炸的程度。但现在而言,这两大制度的消极效应已经大于它们的积极效应。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两种制度!

中国的农村人口转移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存在着问题。笔者在此主要讨论农村人口转移方式之一的农民进城务工为城市化的贡献,及农民进程务工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农民工的情感归属、身份认同问题始终是农民务工遇到最核心的问题。中国的二元经济体制现在却严重制约了城市化发展,实行二元制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人口迁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农民工情感归属

城市化问题

贫民窟

户籍制度与土地承包制度

一:人口迁移

1

:人口迁移概念:

人口迁移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2

:历史人口迁移潮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是在欧洲,从

1820

年到

1920

年,欧洲的海外移民共有

6000

万人,其中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初,至少有三千多万欧洲移民去了美国,因为美国当是工资比欧洲高出一倍,而且美国是刚开发的土地。第二次是日本从

1950

年到现在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超过了欧洲和日本,中国从

1.73

亿城市人口增加到现在的

5.7

亿人。也就是说,不到

30

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就增加了

4

亿人,这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3

:移民与人口流动

移民不同于人口迁移,其中最大的不同是:移民有归属感,而流动人口没有归属感。具体而言,如果是挣到钱,流动人口会把钱寄到自己老家去,在老家盖房子,结婚生子。等到他们感到不能动的时候,他们就会回到老家。如果是移民,他会在城市里面消费和储蓄。他们绝对不会再回到曾经的农村,他们要在城市中国一辈子。两者的差别非常大,特别是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作用下,没有取得当地户口,他就不会有城市的归属感,他会感到这个城市是那么的陌生。

4

:人口流动的地域分布

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习惯,对中国农民而言,只要土地能够满足他的需求,他是一般不会迁移的。当然在非常情况下也会被迫迁徙,在人口稠密但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土地满足不了人们生活得要求,也会有人口迁移的现象。

中国的人口流动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富于地方出来的,是经商的;中等地方出来的,是打工的;落后地区的人则出不流动出来,因为落后地区的人们可能练出来的路费都没有。但如今输出民工最多的省份,多位于中国中部,而不是最贫穷的西部。因为相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部的差距还很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对于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还不算他穷、太偏僻,所以有进程好找工作的足够信息足够关系和足够路费。

有的贫困地区如果贫困到连路费都没有的话,他就不出来了。例如,西南、西北贫困地区出来打工的人就很少,如贵州、广西打工的人就少,山西的情况是:有煤的地方很富于,没煤的地方很贫穷,所以山西出来打工的民工也不多。

从全国来看,劳动力输出最多的是四川、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不仅与这些省份的经济情况有关,还有这些省份居民的流动爱好有关。从每飞个省份来看,流处地方各有特点:河南人到北京的比较多,在广东上海就少一些。福建、广东的人外出大多是做生意,如建材。山东人出来,主要是做蔬菜贩运的,北京市场上的蔬菜有

85%

的来在山东,而山东寿光一个县的书才就占了

80%

,寿光人中,一部分坐长途贩运,一部分做批发,还有做大的零售户。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

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农村剩余劳动力比农业剩余劳动力范围更加广泛,既包括广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即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又包括农村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用关系式表达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

农业剩余劳动力

+

农村非农业剩余劳动力。

2

: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巨大压力,这是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究其产生原因,可有以下几点:

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在农村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代替劳动的现象,高效农药、化肥的使用,良种的大力推广,收割机等农业机器的大量使用都极大地节约了农民在田间的作业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资本核技术要素投入到农业中去,促使农业效率的提高,使农业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农业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变化。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高科技含量的产业。新兴的产业对劳动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我国农民大多科技素质较低,这就在短时间内照成了劳动力的剩余。

农业耕地面积的缺失

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可用于耕地的就更少。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为

1.3

亩每人,只占世界平均水品的四分之一。而今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一些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我国耕地正以每年

500-700

的速度减少。而此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却以每年

1000

万到

1300

万增长,这就是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

耕地的收益率下降是农民事业的的直接原因。自

1978

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

80

年代末,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相当的高,其占有的土地收益率发生了飞跃,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此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

1984

年后就出现了卖粮难的现象,到了

90

年代,随着农民物质投入的增加,农业中也出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效应。这种效应促使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而增加了农业的成本,农业收益就直接降了下来。农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大家就外出务工或者放弃种地,这就照成了农村劳动力剩余。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放慢的原因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4

年,农民工创造的

gdp

大约要占

13.3%

2005

年的经济普查报告说

2004

年中国

gdp

增加了

16.8%

。从

1990

年到

2004

年,中国非正规就业平均增长速度约为

22.2%

,相当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倍。但是近年来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1

:经济制度制约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制经济国家,在建国之初我们国家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业长期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工业产品的剪刀差又使大量资金由农业流入工业。工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因而也限制了劳动力的转移。这种城乡二元经济制度,把农民牢牢的束缚在了农村和土地上,自身也没有充分的能力和时间去做工。

2

: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我国现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高新产业和知识经济初具规模。但我们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拥有的科学文化技术达不到相关行业的要求。在人力资源相对宝贵的时代,对人力资源的高要求就自动的排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农民进城务工只能去做那些城市人不愿去做的又脏又累的工作。

3:

乡镇企业对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1988

年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在

80

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累计吸纳了

1

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但是随着市场的竞争,一些技术薄弱,管理落后的乡镇企业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逐渐被淘汰掉,另一批企业经过改制、从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了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这样乡镇企业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就严下降不少。

4

:农民工在城市无归属感

城市不把农民当做自己人,就不要幻想农民工能把城市当做自己的城市。拖欠工资让很多民工过年都回不了家。国家虽然明令禁止拖欠民工工资,但是现在而言,仍有很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一个人在付出劳动后拿不到任何的报酬,他势必会对这个社会产生厌恶之情。

农民工在城市做工往往没有任何归属感,他们在被问到“你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时,不管是低级打工者还是高级打工者,都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农村人”,他们在城市没有医保社保,他们和城市人没有任何的文化联系,甚至打麻将都不在一个桌上。他们始终无法融入这座辛勤工作的城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会影响行为;二是人得需要有层次,只有某一曾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才出现。农民工在城市做工却被拖欠了工资,没有工资他就没有办法去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的生存问题就没有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社会中的人是需要得到他人认可与尊重的,农民工辛辛苦苦的为城市化做贡献,为城里人谋幸福,他们却始终没有得到尊重与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农民工会寻求他们最迫切的需求——生存!这样他们就会去讨要工资,而苦于本人没有相关的法律知识农民工讨要工资大多是要被用人单位给拖死的。(因为他们打不起官司,更没有钱支撑他们同用人单位交涉时的食宿)就这样,农民工欢天喜地的进城打工却伤心地回到了家中。这也是近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的原因。

四:农民工面临的现实性问题

农民工是就业地和居住中心长期分离的劳动力群体。农民进城务工就需面对很多问题,他们的身份认同问题、情感归属问题、家庭分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等。

1

:农民工的代际更替现象

20

世纪中期开始的十年是中国剧烈变化的十年。这其中,农民工也完成了代际更替。农民工能够留在城市的毕竟不到十分之一,其余的到自己干不动的时候还要回到农村去。十年前外出务工的农民一部分还在外出,一部分已不再外出,因为他们有了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而无一例外,他们的孩子又去完成父母未尽的事业,继续外出打工,这就是农民工的际更替现象。

现在出现的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都是受过高中或初中教育的,显然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要低于他们的父母,因此他们对打工作工条件、报酬的要求就高于父辈,他们更在意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工作环境,他们比父辈更加关心自己的前景。

2

: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

身份认同就同前文提到的农民工情感归属一样。在城市务工的农民,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认为自己是农村人,在这个问题上,农民工和城市人有着相同的看法。

他们没有基本的保证,只要用人单位不给他们签合同,不管他们干了多久,他们仍然什么都不是。城里人失业、下岗有人管,而他们就没有人来管,城里人下岗了但他们有自己的住房,可因漫漫的再找工作,但是农民工失业后,他们在外面的食宿都要花钱,生活得压力很大,当他们半个月找不到工作,就要考虑是否该回到农村的家了。

3

:长期家庭分离带来的问题

农民进城务工,势必会照成两地的分离,而这种家庭长期的分离又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长期分离带来的夫妻关系问题

有的夫妻是两个人到一个地方打工,但更多的是夫妻一方外出打工,而另一方则在家打理农田,教养孩子,侍候父母。这样就找成了夫妻的分离,而这种分离首先会影响到家庭的稳定性。在十年以前,几乎听不见因为外出打工而照成的离婚事件。但是最近五年,很多离婚都是因为夫妻长期的分离照成的,而提出离婚的大多是外出的一方,而与其性别无关。因为他一个人长期在外面打拼,难免孤独,而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也因受到城市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不想再回到农村去了。第二是长期分离带来的的性烦恼,以及由此产生的危害社会稳定和个人身体健康的问题,如性骚扰、性犯罪及艾滋等等。

:“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

很多农民工现在都很关心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是文化程度高的一方外出务工(因为这样对他们而言更有利),则文化较低的一方留在家里面,但这又不利于孩子更好的发展。如果是夫妻均外出把孩子留给隔代的爷爷乃那带着,那就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了。爷爷奶奶只能保证孩子饿不着,冻不着,很难保证孩子能接受较好的教育。二是,祖孙代沟太深,爷爷奶奶的话孩子可能不会去听,有时候孩子在外面玩游戏爷爷奶奶都不知道,而知道的即便是说了孩子也不一定要听。还有就是把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但这样的成本就太高了:父母要有很高的收入,因为他们要在城市里有住房;城市里面孩子教育花费相当于农村的两倍,这样的代价太高了。而且有的民工还会考虑到真正到了城市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因为城市的学校玩的时间相对较多,而农村里面学习时间较多,他认为农村的教育要优于城市的教育。

:农村的养老问题

中国传统上是家庭养老、家族养老。中国人都信奉养子防老,但是现在养老却成了最最现实的问题。如果是子女外出打工,老人健康的话还能下地干活、养活自己,但当他老到不能劳动以后其养老问题就更加凸显。子女挣了钱寄到老家去,老人的生活费是没有问题。但是人老了以后就特别想找人说说话,如果儿女不在身边的话,老人不仅缺乏生活上的照顾,还缺少精神上的慰藉。

4

:农村耕地问题

现在农村中青壮劳动力都进城务工,照成了农村特有的“六一三八九九部队”现象。农村劳动力流失,耕地利用率就会下降,还会照成耕地闲置的状况。

5

:农民工生活成本

他们不知道还能再不能在城市里待下去、待多久。所以他们要做出两套生活安排,要把不多的钱用在两处,要维持两套住房,两套生活用品,还要做好准备随时应付两种生计手段,想得多的人还要考虑参加两套社会保障系统。

6

:农民工问题关注焦点

社会对农民工权益的关注同农民进城务工同步发展,在最初阶段,人们关注的是农民工的工作权,即农民工在城市从事各种工作的权利。后来,伴随克扣农民工工资、同工不同酬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又开始关注农民工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特别是同工同酬的权利。七八年前,人们为农民工的孩子争取读书权。现在的大家已经变成争取农民工在城市里面与城里人有同样的获得社会福利的权利,就是现在城里人所谓的的“三险一金”。在去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已经有代表提出要争取下次人民代表大会有农民工的人大代表参加的意见。这说明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已经到了政治权利的层面了。

五:我国的城市化历程

2007

5

23

日,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根据美国学者的统计,这一天是世界城市人口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的一天。

30

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高速前进。有关学者还对此作出了预测:到

2020

年时,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由现在的

43%

提高到

55%

,到

2030

年时,估计城市化水品达到

60.5%

。我国现在城市人口

5.7

亿,到

2030

年就要达到

9

10

亿之间。要实现这个目标,现在中国每个月就要生产一个向南京一样的城市来。在我国城市化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冷静的看待中国的城市化。

1

:区分两类城市化

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过两次迅速的城市化:第一次发生在

19

世纪的欧美国家。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其工业化进程。而工业化进程导致矿业、制造业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这种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第二次发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外流和人口的高速增长导致了城市化失控的扩张,这种城市化不过是人口移动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然而这种畸形发展的城市化会带来相当多的城市问题,如社会不稳定,城市贫民窟等等。

30

年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现在我们已有“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我想说我们要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

20

世纪末,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也上升了,而跨国公司在这次调整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这样做既降低了他们的成本,又把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真是一石二鸟

!

这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移为中国的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条件。咱们土地便宜,又拥有世界最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为经济发展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不计较资源、环境的破坏,当然世界产业会大规模的转移到这里来,中国就顺理成章的成立“世界工厂”,但中国这种产业增长、这种城市化提高只是劳动力转移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为现在城市不会为那些进程务工人员解决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他们的一系列生存发展问题都得不到解决。所以中国目前的城市化只能说是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2

:区分工业化与城市化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两个相互关联但不同的概念。城市化一般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聚集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如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城市化的发展。但我们不能把城市化与工业化等同起来,更不能说工业化人口就是城市化人口。工业化的标准很简单,农民只要进城打工,他就是工业化人口。但是他们是否已经是城市化人口,恐怕还要加上几个标准:第一,他要在城市里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这份工作的报酬还要相对较高,他们要有有着稳定的生活来源。第二,他们要在城市里面有住房,买的也好,租的也罢,总之他们不能睡在马路上就算是城市化人口了吧。第三,他们要享有和城市人相差无几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障和失业保障。

如果这样看来,目前进程打工的农民中最多就有

10%

的人可视为城市化人口。另外

90%

的人参与了工业化,但他们不是城市化人口,他们游走于城市农村之间,他们在城市里面没有固定的收入和住房。

2000

以后年官方公布的数字,却把进程打工的半数以上的人列为了城市化人口,所以我国城市化率达到了

46%

甚至更高。而曹锦清教授认为按照上面的标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

38%

3

:我国城市化历史进程

因为中国的城市化是由中国农民推动的,所以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中国政府的农民工政策是一致的。我国城市化可分一下阶段:

1958

年以后,中国对待农民工有一个“红灯阶段”,就是农民工不能进城。那个年代,农民就被完完全全的束缚在农村和土地上。

1984

年以后,变成了“黄灯阶段”,就是农民工可以进城,但是必须自带口粮。这就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因为你要进城必须自行解决食宿问题,而农民如果十天半个月找不到工作就必须回家。这种制度解决了减轻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也维护了城市的治安。

1990

年以后特别是两千年以后,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过去的“黄灯阶段”变为“绿灯阶段”。农民可以到城市里面务工,有条件的就在城市里面扎下了根,他们在也不会回到农村中去了。

最主要的

2001

年以后的加速阶段,政府提出了“城市化加速”,还专门制订了城市化发展的专项规划:除了北京和上海等特大城市,其他城市都改革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

六: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1

:谨防现代化陷阱——贫民窟现象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的过快发展、盲目的人口流动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贫民窟便是一个典型。而贫民窟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是黄、赌、毒泛滥的地方,是黑社会控制的地方,是正规的警治、法治所不能建立的地方。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速度过快都出现了贫民窟现象。而中国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贫民窟,原因如下:中国政府禁止在城市里面随便搭建违章的建议建筑;中国土地是平分制,不同于印度的长子继承制,中国的这种土地制度为农民提供了社会保障。当他们找不到工作后做不下去时就会回到家中;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不会接受那些游手好闲的生活方式,他们总要安家立业。

中国虽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贫民窟,但是出现了一个个城中村。在城郊和农村的结合位置,农民工大量聚集。城中村为农民工提供了廉价的租房,在广州、深圳、扩建的时候,原来郊区的农民就在自家宅基地上盖房子,然后租给外来的农民工。深圳有的城中村都出现了高达

20

层的建筑,而国家规定农村建筑不得高于三层半,政府对这些建筑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2

:圈地、开发区冲动

伴随着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的圈地和开发区运动。而圈的地都是农民的耕地,这就造成了农民可用耕地的减少,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发展开发区,但是还是盲目上项目,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还早成了粮食产量的不稳定。

中国在八十年代之前,整个国家的城市建成区也就是三万多平方公里,而中国近年来各个开发区的地也有三万多平方公里。换句话说是中国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建造的城市,其面积也不过同近十几年的时间建成的城市相等,这在世界历史上市没有先例的。开发区的大面积建设,造成了失业农民问题,有人估计这个数据现在是三千万。

3

:污染转移问题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成就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的梦想,特别是中国因此成为“世界工厂”。但是随着新鲜空气一块进入大堂的还有一些苍蝇和老鼠。

跨国公司发现你们这儿劳动力价格便宜,土地价格便宜,而且还不计较资源、环境的破坏,当然会把产业大规模的转移到这里来。这样,有些污染性和国内法律不允许的行业就会被搬到发展中国家来。他们在发展中国家这拿走了钱,又反过来又把污染、灾难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对他们而言是转嫁灾难,发财的好机会,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又是加快发展必走的路子。从这个意义上看,近几年中国不仅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还是受经济全球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七:历史性看待户籍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

不同时期,户籍制度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计划经济是户籍制度是最重要的。中国的户籍制度在过去的

20

年里面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但现在而言户籍制度的消极效应正在增加,积极作用正在减少。

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2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正面效应:

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大国,出现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却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没有出现大面积的贫民窟,社会动荡也在可控的程度之内,城市也没有拥挤到爆炸的时候。而且农村经济也在缓慢的持续的发展,大量的打工者的汇款都流到了农村去,维持了农村的家庭经济的运转。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之所以这么低,中国制造能有国际竞争力,这都是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效应。在二元体制下,农民工的边缘地位、两栖身份,就与经济的增长挂上了钩。二元制加速了经济的增长,又维护的社会的稳定,虽然这是严酷的事实,无情的逻辑。

土地承包制度还起了维护社会治安、降低工资、社会保障的功能。

3

:这种制度带来的负面效应

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造成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现象,制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两大制度性安排,它使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这种制度带来了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子女留守问题(详见第四部分的论述)。户籍制度还带来了高考不平等,各个省份户口的考生必须在生源地参加高口,而不能随着父母到其打工地方参加高考。例如,一个在北京打工的海南人,她的孩子在北京上了很多年的血,但是没有北京户口人家不让他在北京考试,海南游说他不在海南上中学,也不让他考。还有就是申请护照,有北京户口的人可以在北京直接申请,而那些只有农民户口的打工者,申请起来就比较麻烦。

我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是

30

年不变,即在此期间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不会改变。而现代土地发展的趋势是土地的有序重新集中(使用权的集中),当前的土地制度显然制约了土地的集中化。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的农业无法实现大规模化、集成化作业,我们的农业仍然会是小农,小规模分散的生产方式。

八:加快城市化有序进程——大力发展乡村城镇化

过去的

30

年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高出了发展中国家

0.5

个百分点,高出世界平均水品

1.6

个百分点。我们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不高,要实现我们国家的

2020

年的目标,城市化还要合理有序的快速推进。

1

:大城市化还是乡村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要快速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发展是向大城市化方向还是向着小一点的城镇发展?就是说我们城市化,是把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还是就地城镇化?

下面乡镇能为农民提供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保条件要低于城市,生活在城市成为城里人,是多少人魂牵梦萦的理想;大城市的经济极增长作用比较明显,沪宁杭、珠三角的城市圈极增长作用更加明显,待在城市,他们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可以利用更好的资源。但从总体上看,人口向大城市移动,会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一是污染,二是犯罪,三是拥挤。农村人来城市城里人就会以为他们是来抢资源来了,就会更加的敌视农民工。

就地城镇化,对于移民的人来说,比较容易适应,他们不用再到城市去适应那些不容易适应的环境了。而农民城镇化,还可以周末回家看看家人,避免了一家人一年就见几次面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现象。

2

:加快城镇化的意义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

加快城镇化,可以把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解脱出来,为他们创造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和新的生活空间。部分农民变成“市民”,他们可以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又能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镇化,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改变落后的乡村面貌

部分农民转移到城镇成为市民后,带动了农业的分工,农田相对集中后,其机械化程度提高,会带动劳动效率的提高,农民务农收益增加。

农村城镇化可以打破原来城乡分割的格局,是农田由封闭到开放,也可以打破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

:加快城镇化,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城镇化能够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为生习惯,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九:让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农民苦,中国的农民最苦;农民累,中国的农民最累。从建国到现在,国家一直都是剥削农村来养活城市。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农民,城市人连一个月都过不去。所以城市把农民村做你的衣食父母,城里人把农民当做你的恩人。

1

:取消对农民工的限制,降低农民工城市居住成本

一直在强调,进城务工一定要先有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城市要想农民工真正做一些有建设性的贡献,就必须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政府可以建造一些廉租房,便宜租给农民工集体使用。这样,农民工在城市里就有了自己的小家,就不怕他们对城市没有建设性的贡献。

2

:改革户籍制度,直至取消之

改革户籍制度,要有步骤、有顺序的进行。要改革户籍制度,首先应该弱化剥离原来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那些权利、福利、利益,而把户籍制度真正回归成为治安管理、人口管理的一个工具。

3

:逐步改革土地承包制度

土地承包责任制度,把农民固定在了农村里面,限制了大农业的发展。这种小农生产,一方面产生了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阻碍了大机械化的推广,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在农村又出现了土地重新集中的趋势。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就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转包、整合。这样有利于提高土地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民的收益。

4

: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废除户籍制度以后,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给所有的人提供一致的社会保障。

探析总结

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现代化建设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潮。我国的城市化是由农民自下而上推动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农民工问题始终是本文最核心的问题,我国农民工的权益争取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我国的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经济发展和农民工的流动,它是要被逐步取消的。关注农民工问题,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是作者唯一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