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农村改革的厚望!

从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季度数据来看,第三季的gdp增长率只有9%,已成严重的下滑趋势,并进而拉低前三季度平均gdp到9.9%。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措施,明年的gdp下降到8%并非不可能。过去30年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一旦中国的gdp增长率低于8%,将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问题:经济萎缩、工厂停产倒闭、失业加剧、社会矛盾集中出现·····;而一旦国际资本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预期发生逆转,则fdi减少、资本外逃、人民币贬值而外债增加等不利的局面会接连出现。这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并且其何时是底可能谁也无法预料。在全球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处于全面萎缩和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的传统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需要彻底的改变。而中国的全面经济刺激政策已在展开。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政府采取的几种刺激经济增长方式的效果:

1、仍然采取加大出口退税,鼓励出口的方式以沿袭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最近政府对3000多种商品的出口退税的提高就是这样一种措施。但显然,其只能有部分效果,不能承担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在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全面衰退的情况下,长期而言这是一种缘木求鱼的方式;不但效果有限,而且力度不能太大,否则会引起其他经济体本国企业的严重不满和报复措施甚至道义上的谴责。此措施虽然可作为抑制出口下降的方式,但绝对无法承担中国经济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发动机”角色。

2、加大国内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投入以刺激需求。90年代后期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建立起了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但近几年的铁路运力仍是瓶颈,中国的铁路总里程目前只有7万多公里,与美国相比只是其1/3左右,有很大的空间。最近政府的2万亿铁路投资计划就是最好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会对建筑施工、工程机械、钢铁等行业产生正面拉动。另外中国的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和保障体系的完善也是未来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最近的医疗改革已经行动。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以投资促进需求的模式也有其适用性和不可持续性的限制,因为这跟“以投资促进消费”是有区别的。打一个极端的比方:最差的投资模式是:政府出5元雇人挖一个坑,然后再出5元雇人给填上,其会增加gdp的短线值,但对社会无益,也不具有持续性。而好的投资模式是:政府出5元雇人栽上一棵树、另外出5元雇人浇水和维护,然后建立木材的加工和流通渠道,下游的家具、建材、造纸等并使整个产业链高效和公平。在此基础上,再将该模式复制从而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于是整个产业链上又附生出林木机械、旅游休闲等产业并使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更细而高效。所以我们希望政府的“投资刺激经济”的方向是创造有价值含量的gdp,不仅能产生短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刺激长期消费。如果我们在广大的农村建立的高等级公路和铁路载荷很低且上面跑的都是仍然种着一亩三分地的农民兄弟,那这样的投资就是“不经济”的(绝没有贬低农民兄弟的意思,本人也是来自于农村),也产生不了额外消费。

3、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虽然获得社会的一片赞美之声,但如果是在国际经济平稳的情况下,自是没话可说;不幸的是,现在的情况完全相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等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新的全球经济形势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只要“分田到户的家庭承包制”的小农经济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就无从谈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业反哺农业”意味着以不景气的工业企业去扶持永远低效的农业;“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意味着以4亿的城市人口出钱采取“授人以鱼”式的方式资助8亿农村人口,其结果如何大家自是明白。中国有句古话叫“救急,不救穷”,何况是以“1个资产正在不断缩水,工作随时不保的工人兄弟去出钱帮助两个靠一亩三分地生活的农民兄弟”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无论是“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还是道义上都行不通。唯一的方法是以中国工业化和国外发达农业体系的经验的市场化方式全面发展并建立起中国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使中国的农业水平与工业水平相当或相差不要太多。而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又可以反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短缺。

中国目前的经济构成中,最终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占到50%左右.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占20%左右,因此农村最终消费占整个gdp10%的比重。在“以内需作为未来经济增长引擎”的指导思想下,将最终消费在gdp中的比重由50%提升到60%是必然之路,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单纯依靠占总人口1/3的城市人口来完成这样的目标根本不可能,而将农村的消费能力翻两翻是达成该目标的关键。以农民现有的状况,靠政府补贴的方式使其收入翻两翻无异于天方夜谈。所以必须有突破性的创新,而将农民手中唯一拥有的资源: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资产化是唯一的方向。农民除了手上的现金和打工收入外,增加一块大额的财产并获得长期的财产性收入才是实现“以内需作为未来经济增长引擎”的根本之道。

当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和房产是农民最后的生存依靠。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宅基地资产绝不能允许一卖了事的方式,以避免农民“失地、失业、失住房”的情况发生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并留下后遗症。所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必须要做的事而且要加大力度和速度。这方面安徽和河南、湖南等部分地区都已经先试先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金融危机越演越烈、实体经济噩耗频传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办法救市,然,股市和商品期货市场依然急跌不止。世界寄希望于中国,希望其巨大的外汇储备能解救世界;遗憾的是,在现有的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金融体系架构下,贸然出手,中国的唯一信心资产-外汇储备可能也会成为炮灰,何况这对中国来说是一非常不公平的要求。中国要做的是掀起新一轮的农村土地改革,正如当年的“对外改革开放”、“土地家庭承包制”、“国企改革”等一样的重大运动。只是这一次,不是国民战争年代的“打土豪,分天地”,也不是改革开放后的“分田到户”,更不是简单的土地私有化,而是探讨并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现有农村状况的“土改”新商业模式。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唯一希望,因为美国和欧洲的国内消费都已经靠不住了。(注:本博文只是随手写成,未经整理,仅供圈友交流。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ouchunbing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