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互联网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双重效应

[摘要]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的互联网浪潮对现代政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双重效应。一方面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催生了电子政务、扩大了政治参与的主体、增强了社会舆论监督的效力,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信息鸿沟、无序政治参与等负面效应。

[关键词]互联网;政府管理;网络参政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12-0028-02

一、互联网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正面效应分析

1.电子政务:现代政府管理新理念。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通过全面应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改造,从而高效优质地实施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的政务模式。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有两点:一是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使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和服务;二是政府机关相互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相互沟通,政府可以根据管理对象的需求、管理对象可以使用的形式、管理对象要求的时间和地点,向管理对象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物,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促进了政府组织结构的变革和行政权力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了政府职能转换进程,旨在构建一个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府。电子政务不仅提高了政府机构运作效率、服务水平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而且降低了管理成本,使政府管理模式向服务型转变。如政府网上审批结束“跑批”时代、电子会议突破时空限制、电子公文传送安全快捷等等。同时,电子政务大大缩小了时空差别,便利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交互沟通,使公民有了更多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政府更加重视“效益与公正”。在电子网络的高度信息化下,政府更加努力地朝着“以公民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方向发展,不以超越特殊利益为行动指南,勤政爱民,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有助于执政水平的提高。

2.网络参政:民主政治发展新景象。网络打破了信息交流的瓶颈,增加了信息受众,扩大了政治参与的主体。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报纸、广播、电视是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这些信息往往是经政府筛选过的。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出现畅通了信息交流的渠道,任何公民只要通过互联网就能了解到相关的政治信息,并且可以自由地对自己关心的政治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实现政治参与的目的,而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倾听不同的民意。互联网的发展为公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政治参与渠道,从而使政府的政治行为能够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网络政治实践结果表明,中国的公民迫切需要“互联网式民主”,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管理层同样也需要通过网络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互联网对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有着深远的影响。从2006年起,人民网、央视国际网等多家媒体联手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优势,推出“两会”民意征集互动栏目“我有问题问总理”,通过网络投票、征集留言,组织节目、解答问题,形成了一个“有提问、有回应、有延伸”的互动平台。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教授认为,“中国民众与政治的距离,从来没有如此之近”。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交流后,有网友激动地说“我们与上网的国家领导人之间只隔着一块小小的显示屏,网络成为距中南海最近的窗口”。领导干部对网格的应用和重视,带动了决策层与民间声音的沟通。调查显示,领导干部信息渠道的选择近年来发生了明显变化,50%的领导干部选择了网络,网络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的重要信息渠道。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在部分党政干部在运用网络关注、了解网络民意方面意识淡薄,在网络阵地上没有应有的一席之地,被网民称为网络上的弱势群体。面对越来越多的网民意见、建议,很少得到官员们的及时回应,从而引发网民的不满,因此专家提醒官员别做“网盲”。

3.网络舆论:政府行政决策新导向。网络是迄今为止表达言论、传播信息最自由、最便捷的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7月),中国网民已达到2.53亿人,成为监督政府行为的一支重要力量,再加上众多的bbs、社区、留言板以及个人博客的存在,将更加有助于公民行使舆论监督职能。通过网络,社会各阶层、各利益团体和个人可以积极地参与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讨论,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广大民众不仅能够及时地了解事实真相,而且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递民意。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网民之间极易形成网络舆论环境。相对传统媒体舆论,网络舆论具有言论自由、没有压力的特点,能把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展示出来,政府能迅速获得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反应,从而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研究方向。同时,网络舆论也是评价公共政策效果的有力检验手段,一旦一项公共事务或者公共政策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成为网络热点,这往往说明民众对这些问题高度关注,很可能是影响公众生活的热点问题。而民众可以通过献计献策、集思广益,提供公共政策改进的方向和方案。现实中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党和政府已经开始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对国家政治、国民生活的影响。因此,网络舆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网络政治的发展程度,是公民参与政治决策的良好途径。有评论称,虽然重视网络民意的方式尚有探索空间,但核心就是让网友感觉到政府确实“在仔细看、仔细想、用心落实”。汪玉凯教授认为,“网络给了公共决策前所未有的宽广空间:决策之前,网络可以充分预热、反映舆情所向;决策之后,网络又可及时反馈,给政府最佳的修正窗口期。”

二、互联网对我国政府管理的负面效应分析

1.互联网正成为少数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渠道。意识形态安全是政府执政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西方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图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渗透变得更加隐蔽。它们凭借其在网络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源源不断地通过互联网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输出它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念。在西方的强力渗透下,许多发展中国家接受了并不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发展模式,结果导致这些国家政局动荡、经济倒退,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美国前助理国务卿托尔波特在谈到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原因时毫不掩饰地说:“技术是一个重要因素。即使是最坚固的边境亦不断受到收音机、电视、传真机和电子邮件的冲击和渗透。”目前,少数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步伐日益加快,它们公开地将网络信息视为“中国和平演变的泉源”,认为民众“会在这些讨论区接触到不同的政治观点,这将慢慢动摇中共政权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对中国政治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和震撼”。

2.信息鸿沟造成网络参与主体政治参与权利的两极分化。信息鸿沟主要由于网络参与主体经济条件、教育程度、个人偏好等方面的差别而形成个体差异。由于信息鸿沟的存在,部分参与主体永远只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旁观者。尽管他们也可以通过传统方式参与政治,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政治体系对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重视,他们的政治参与权利无疑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当一部分人利用网络工具更多、更方便地参与政治、享受民主权利时,另一部分人却只能固守传统的参与方式,或永远站在政治生活的大门之外。对于我国这样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分割极为严重、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形势将会更为严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尖锐地指出:“各个高技术国家的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可怕威胁来自于国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下层阶级和主流社会之间的鸿沟实际是随着新的传播系统的普及而扩大了,这种大峡谷一样深的信息鸿沟最终会威胁民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