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解析“弱势跨国并购”的三大陷阱

弱势跨国并购的三大陷阱

在最近发生的几次跨国并购中,中国企业总体是处于弱势的。在这种类型的并购中,如下三个方面是中国企业往往容易忽视的。

第一,大家往往不能理解跨国并购中的政治博弈。

中海油的案例就说明了跨国的大并购不可能没有政治。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本身,就是政治博弈。

大的并购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还要考虑外交和政治,必须有政府公关。所谓投资银行业务,就是投资+银行+政府公关三种角色。所以中国企业一定要意识到:跨国并购非常容易涉及政治和外交。

第二,注意金融陷阱。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没有负债,按净资产收购企业,就是同时把资产和负债都纳入自己的经营体系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当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目前的信用额度随时可能被中止。按照一般的逻辑,收购一个100亿的企业,如果它有30亿是负债,人们往往认为70亿就可以收购,因此为这70亿用了所有的信用额度。但你必须考虑的是这30亿的信用额度如果没了,你必须有替换机构。如果你是国内并购,银行还信任你,你还能拿到。但到了国外,你可能就拿不到了,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国际化。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随时都可能陷入这样的陷阱。

比如:中海油本身的市值220亿,如果用180现金收购优尼科之后,假如市值是400亿,如果中海油不是在香港上市而是在国内上市,就很可能陷入破产危机!因为优尼科本身的负债是40%多,如果3个月后,优尼科原来的债权人索债和信用额度中止,中海油就必须有80亿现金!当你缺钱的时候,一分钱就能难倒英雄汉,让你陷入破产危机。

第三是经营陷阱。

收购国外企业,比同类中国企业要便宜很多,因为国外的破产制度很强,企业面临破产威胁就得卖。但在日常经营中,企业为了少交税会加速折旧,这使得企业越老,实际资产就越高于账面资产。而且国外企业有很多都是百年品牌,无形资产也往往会低估,甚至用它实际价值20%的价格就能收到。

但是,经营这样的企业所需要的管理能力,比国内企业要强很多。

你如果不能迅速完成转型,不能迅速把国内企业的优势和当地的劣势进行整合,你的企业会迅速陷入经营危机。如果外国人能把企业顺利经营它是不会卖的,寻求被并购,就说明在经营中他们有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难。

所以中国企业在收购的时候首先必然要先问一个问题:假如我是对方,我为什么要卖企业?要知道,在国外卖掉一个企业,所得的钱中交税占了大头。这只能说明:这个企业继续经营下去的代价是他们不愿付出的。如果他们的困难正是你的优势,跨国并购才能真正得到成功。只有你有理由证明你一定比他经营得好之后,你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