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摘要: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是教学、科研、师生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高职教育发展、教育模式更新、科技不断进步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固定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有利于解决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问题,文章以计算机设备为例,就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固定资产 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8-141-02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它固定资产等六大类。其中直接用于教学科研的专用设备,教育部要求生均在5000元以上,这些设备不仅占用的资金数额大,而且技术含量高,品种多,管理起来十分复杂。采用信息化管理固定资产,较好地解决了配置有标准、更新有计划、保障有重点等问题,使统筹有力、监管强化,提高了现代管理水平,适应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明确。我国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很少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沿袭着管理主体多元化的体制,财务部门管账不管物,教学部门管设备不管维修,后勤部门管设备不管使用,还有些设备没有主管部门,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教育部在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规定了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但学校设置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专业的生均设备值如何确定,尚无科学依据,因而有可能导致有的二级学院(系)设备闲置,有的二级学院(系)又满足不了需要。设备通常也只是由使用部门提出配置要求,职能部门没有科学的控制标准,导致使用效益不高。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混为一谈,把分配到的资产占为己有,形成绝对占有或储存,不能调配,不讲投入和产出,有些部门宁可让设备闲置,也不同意转到需要使用的单位。后勤服务实体、医学院门诊部、驾校等经营性设备的管理和监督缺乏有效的制度,无偿利用学校的固定资产用于小集体经营是常见的情况,更有甚者还变相转为个人财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重复投资建设,大量固定资产闲置使用率低下。目前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来源比较单一,多为国家投资和学校项目资金。而政府拨款的无偿性容易产生资产投入的盲目性,固定资产投入缺乏科学论证,在没有使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情况下,往往出现高校之间或者是各部门之间项目的雷同、重复建设、重复购置的现象,导致大量设备利用率低下,有的甚至闲置和积压。在高校内部各院(系)为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等需经常添置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有些院(系)往往从小集体利益出发,希望尽量多地占用学校设备,追求小而全,巧设名目争投入,很少从内部调剂或挖潜考虑,盲目购置,造成固定资产增加的随意性。有的部门甚至相互攀比,设备档次越比越高,如大量配置笔记本电脑、激光打印机、数码产品等,缺少设备配置的计划性,造成浪费。

3.机构设置和专职人员难以适应管理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升格的,有在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建设的,有新建校区的,也有老校区改造的,还有一校多区的。尤其在新校区,在机构设置上,多采用了一部门多职能的精简机构形式,由此也就出现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的纳入综合部门职能范围,有的纳入了后勤部门,由于工作的考虑角度不同,经常出现重此轻彼的现象。在用人机制上,多采用了适合当前发展趋势的精简高效的聘任制或委派制,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编制偏少,二级学院(系)通常不设专职资产管理员,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与维修很难达到教育部提出的评估标准,这与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不相适应;同时,管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层次不高、专业技术水平低,不熟悉信息化管理方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解决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机构。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机构,对固定资产分类管理,理顺并明确与后勤集团、校办产业、驾校、医学院门诊部、图书馆、各二级学院(系)、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实训基地等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建立各部门、各单位分级分层复杂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一级对一级负责。二级学院配备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员,并对其进行培训和专业素质考核,能够担任信息化管理的固定资产登记、保管、检查、报告等工作,完成教育部规定的统计工作。

2.制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高效、合理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既要有完善的宏观管理法规制度,又要有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内部规章制度,使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存在良好的管理机制,确保资产信息的真实性、信息披露的可比性、科学管理的有效性,合理评价固定资产适应效果与管理效率。同时,对固定资产的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修、盘存、转让、报废及残值处理等管理工作,既要流程简单、信息正确,又有章可循,有法可究。

3.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和监督。对部分固定资产实行有偿占用制度,各经营性实体所占用的资产进行评估,办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手续,划清产权归属,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确定上缴利润的指标并提出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对其在经营性中新增加的资产要严格管理,必须纳入学校的财务监督之下,并通过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定期的清产核资,盘点资产的存量,防止资产的流失。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公益服务的独立核算实体,可采取不提折旧或返回资产使用费的方法,既维护学校稳定,又加大了监管力度。

4.建立固定资产核算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总分类和明细账分类账务核算体系,明确规定凡是涉及到有关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的经济事项,必须进行账务处理,通过财产清查,杜绝账外资产存在。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标准,严格遵循财政部门颁发的统一固定资产分类标准,一旦确定不能轻易改变,以防止账务核算与资产管理出现混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实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统筹应用,达到“账账、账表、账实”一致,形成多个部门的统一协调。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多数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人员特别是骨干管理人员一般都从其他岗位转业而来,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甚至缺乏基本专业知识,还有的对资产设备的信息化管理知识欠缺,制约了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懂专业、会信息化管理的队伍十分重要。

三、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1.固定资产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大多集中在固定资产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着眼点还是从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角度出发,其管理的重点集中在简单的静态管理,并且更多的是从财务的角度来进行资产、设备等管理对象的建卡建账,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简单的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要从静态信息管理变为动态信息管理,首先,管理周期要从固定资产卡片管理逐步向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管理转变。其次,管理目的要从固定资产基本管理和查询逐步向固定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和决策支持转变。

2.固定资产管理向国有专项资产管理转变。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基于信息化管理所获得的基础数据来实现查询、统计、分析并辅助决策。基于高职院校国有专项资产的全过程管理所采集的基础数据,能够将从国有专项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一直到决策支持等一系列的功能变为可能,而这些功能仅仅依靠固定资产的卡片及变动信息是无法实现的。当高职院校需要做出国有专项资产管理相关的决定或者决策时,也需要在国有专项资产管理所采集的详细、准确的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规范的分析,从而获得对应的结果作为其决策的数字依据。另外,高职院校国有专项资产的合理分布和优化配置,提高国有专项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流失,并尽可能地保值增值,也需要了解国有专项资产的准确数据、总值净值、分布配置情况,从而以此为基础做出正确决策。因此,从管理目的的角度上,上述种种需求也要国有专项资产管理能够覆盖国有专项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和决策支持在内的诸多功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