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浅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摘 要: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还是采取半手工或单机计算机的操作方式,管理手段落后、对账困难、信息闭塞、监控不力,管理效率低下。尤为突出的是,目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前清后乱”,事业单位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域设置,分部门管理,资源为部门所有,由于缺乏有效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严重影响了地区、部门和单位内部及其相互之间资产管理信息的集中度、时效性和连续性,无法为预算资金分配和资产的调剂、共享提供及时、全面和准确的参考信息。因此,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迫切需要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强资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行政事业资产,尤其是事业资产增长迅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总量上看:根据《中国会计年鉴》,截止2004年底,全国国有资产总量为1158304亿元,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为38448亿元,占整个国有资产总量的 33.2%,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为27260.2亿元,占国有资产总量的23.5%,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的70.9%。②从结构上看:一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全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2002年末为21071.4亿元,占69.3%,2003年末为21858.7亿元,占73.1%,2004年末达27260.2亿元,占70.9%。二是在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大,其中又以房屋建筑物居多;2004年末,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原值达到 31377.7亿元,占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的 57.3%;房屋建筑物原值占固定资产原值的 56.8%。③从增长态势上看:1998年至2002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年均增速高达17%,比同期gdp年均增长8.86%的速度高出8个多百分点;2004年又比2003年增长17.1%,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资金将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国家对公共事业的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这将进一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特别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的快速增长。④从中央、地方占有资产的分布卜看:一是地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全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中,2002年末为80.9%,到2004年增长为82%。二是越是基层政府,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国有资产总量比重越大,以山东省为例:该省2003年度汇总会计决算报表数据显示,2003年末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约为47.6%,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本上与企业国有资产总量基本持平;而从地、市级来看,绝大多数地、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高于企业国有资产总量,有些地、市二者之比甚至接近5∶1。

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管理手段不科学,管理效率低下,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还是采取半手工或单机计算机的操作方式,管理手段落后、对账困难、信息闭塞、监控不力,管理效率低下。尤为突出的是,目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存在“条块分割”、“前清后乱”,事业单位基本上是按行政区域设置,分部门管理,资源为部门所有,由于缺乏有效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严重影响了地区、部门和单位内部及其相互之间资产管理信息的集中度、时效性和连续性,无法为预算资金分配和资产的调剂、共享提供及时、全面和准确的参考信息。因此,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迫切需要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强资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首先,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是基于信息化管理所获得的基础数据来实现查询、统计、分析并辅助决策。信息化所强调的不只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借助技术手段,实现管理流程的再造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革新。由此,构建有效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就是要以强大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借助一套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固化为数字化的管理程序,实现对事业资产的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其次,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进行管理与报告,目的是实现对事业资产从入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便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体状况,避免“前清后乱”,从而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为整合事业资源,实现事业资产共享、共用和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再次,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是管理工作的要求,是深化财政改革的要求,是事业资产、资源共享共用的要求,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绩效考评的要求。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从各行各业看,自动化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把管理工作者从具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既有利于业务交流,又实现了管理上的革命,避免了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管理和服务两个目标均能较好地实现。对促进事业资产、资源共享共用、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均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资产实行动态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国有资产统计和信息报告工作”。 第四十六条规定:“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报告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格式、内容及要求,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状况定期做出报告”。第四十七条规定:“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是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编制和安排事业单位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各级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信息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建立和完善资产与预算有效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实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再造业务工作规程,实现资产管理现代化,创新资产管理模式和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指出:信息化是管理的革命,是决策的基础,是监督的手段。就是说,信息化的实质在于通过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来推动管理的现代化,通过管理的现代化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实际是资产管理本身的一场革命。其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资产管理业务向网络转移,更重要的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工作规程的再造,从而改革和创新资产管理方式。同时,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2)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维护资产清查工作成果,避免资产 “前清后乱”的客观需要。要实现对事业资产的有效管理,必须掌握全面的资产信息。开展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是摸清单位“家底”,获取全面资产信息的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我们看到,尽管建国以来我们进行过多次全国范围内的资产清查(清产核资),但事业资产却总是“前清后乱”,至今仍然“家底不清”。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使得每次清查之后资产都未能得到有效的管理控制,资产变动状况也无法得到准确地反映。总结资产管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产从入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才能有效地维护资产清查工作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资产“前清后乱”的问题,从而全面掌握资产信息,为实现资产的有效管理奠定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