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企业集团管理协同能力理论模型研究

摘 要: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协同能力决定了企业集团的协同经济绩效。本文从集团企业的整体角度出发,运用协同理论,深入探究了集团企业管理协同能力的内涵与构成;通过实证研究,系统剖析了集团企业管理协同能力的构成层次以及各层次的支撑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了集团企业管理协同能力理论模型,以期对集团企业提升协同能力,提高集团整体运行绩效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企业集团;协同能力;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099-04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企业集团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达国家的历史和实践表明,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强大,基本上同大企业集团发展是同一个过程。加入 wto 后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比较竞争优势,必须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但目前我国组建的企业集团仍然存在着种种弊端,特别是决定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绩效的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能力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如何引导企业集团有效成长壮大,在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做久的基础上协同好其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提升企业集团的整体经济绩效,以利于其内部共有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我国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部门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1]

因此,本文引入协同理论,把企业集团看作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企业集团管理协同能力的内涵与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协同因素的作用机理,通过因子分析寻找出协同因子,构建企业集团管理协同能力的分析框架,以期为企业集团的进一步发展策提供有效参考。

一、企业集团管理协同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构建企业集团管理协同能力分析框架首先需要明确企业集团管理协同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1.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一词起源于日本,指的是以资本(产权关系)为主要纽带,通过持股、控股等方式紧密联结、协调行动的企业群体。

[2]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企业集团的认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认为企业集团是由核心企业、紧密层企业、半紧密层企业、松散协作层企业构成的经济联合体或企业群体;另一种认为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资本、资产、产品、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网络等)雄厚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并以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多种纽带,将多个企业、事业单位联结在一起,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

[2]

可见,企业集团是由多种要素、多种主体、多种联系协同形成的集合体,是由众多的单元和层次,以及不同的要素有机整合形成的复杂系统。

[1]

协同学是研究系统的各个个体如何进行协作,并且通过协作导致新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成的一门学科。协同学研究的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的与外部环境、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处理的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组成的结构以自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子系统间通过非线性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

[2]

企业协同能力指的是企业管理体系中协同要素的比重,以及要素之间相互协同的整体水平;各协同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同步,产生主宰系统发展的序参量,支配系统向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进而使系统整体功能发生倍增或放大,即实现“2+2> 4”的协同效应。

[3]

[4]

通过上述相关概念的分析,本文将企业集团管理协同能力定义为:企业集团管理体系中各协同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同步,产生主宰系统发展的序参量,支配系统向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进而使系统整体功能发生倍增或放大协同效应的能力。

二、企业集团特征分析

1.企业集团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企业集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知识等,这些因素不断地对组织产生激励,使组织系统不断地向更加适应环境的方向有序地发展。企业集团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组织各成员之间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形成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

2.企业集团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作用

企业集团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系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集团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非线性特征,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系统向平衡、有序的状态发展。

3.企业集团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企业集团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

4.企业集团具有自组织系统的协同特征

企业集团是由不同层次以及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组成的,集团内部各子系统通过与整体系统的交流形成完整的对外活动统一体。这些子系统得以发挥效力的前提是它们之间必须能够相互合作、协调利益和行为,听从某一共同指挥中心的指挥;子系统的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是企业集团整体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基于企业集团具有这些特征,引入协同理论对企业集团的协同能力进行构建,利用协同理论分析集团的协同规律和作用,使集团获得整体的协同效应,以期得到良好的协同效应,实现集团资源优化,促进企业集团的高效发展。

三、企业集团管理协同能力理论模型的构建

企业集团管理协同能力理论模型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本文采取三阶段的技术路线对企业集团管理协同能力理论模型进行构建。具体而言,第一阶段,通过文献检索、统计分析提取协同因素;第二阶段,进行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第三阶段通过分析结果,确定协同层面,并构建出企业集团管理协同能力的理论模型。

1.量表开发

本文对国内外期刊进行检索,共获得267篇关于企业协同能力的文献,通过归类、汇总、统计企业协同因素出现的频数,得到如表1所示的24种企业协同因素。

2.描述性统计分析

以检索的24种协同因素为基础,本文设计了企业协同因素调查问卷,并对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以来的emba学员进行企业集团协同能力调查。被调查者结合这24种协同因素,根据自己了解的企业集团实际情况,对每一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标示,“1”表示最重要,“8”表示最不重要。

共发放问卷138份,回收126份,有效问卷121份。用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各个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3.因子分析

根据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的期望效应理论(1994),均值大的因素对协同能力的影响较弱,本文在分析中着重对均值低于4的前10个因素进行因子分析。采用的分析工具为spss。为判断调查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首先进行了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表明:bartlett值=162.274,p<0.001,kmo值=0.756,该结果表明获得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最终得到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

四、企业集团协同能力模型分析

1.理论模型的构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