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以人为本”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以人为本”是我国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高校班级管理应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指导,实施自主管理、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改革违纪处理方式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 以人为本;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1074(2008)08-0167-02

1 “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为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以人为本是我国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成教育的目的,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让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管理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以人为本思想渗透到班级管理的每一项工作之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使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成长的园地、成才的摇篮。

[1]

2 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实践

2.1 自主管理——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所谓自主管理,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以班委会为核心,学生对班级的各方面事务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自主计划、设计、组织实施、管理,以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使学生达到最佳的成长状态的一种管理模式。

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大学生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他们正在或已经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道德观念、观察力、判断力,并具有较高的自主管理、自主组织、自主发展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求大学遵循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应充分调动自主性。21世纪,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仅仅学好课本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在大学阶段,创造自主管理的平台和空间对于培养大学生各方面能

的委婉表达方式要少得多,再加上中国的宗教多元,而且不是汉文化中的主流,因此这些表达没有成为日常用语。

1.3 其它和宗教有关的委婉语 在英语中,基督教对委婉语的产生和使用有着深远影响。“拿走某人的羊”(to get somebody’s gOAt)意味着激怒某人,因为在《圣经》中,为了检验约伯的耐性和对上帝的忠诚,上帝命令撒旦烧掉约伯的羊群试试约伯会不会被激怒。还有一些

力是大有裨益的。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观念中,班主任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管理的客体,主体的职责是如何管住客体,而客体的任务是如何在主体规定的范围内完成各项任务,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管理状态,这样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抑制了学生积极性的

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因此应该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在自主管理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综合素质。

实施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关键在于组建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班长的人选可由全班学生推选。班委会的人员由班长来组阁,班长根据个人特长或意愿分配职务。班主任授权给班长行使班级的管理权,班委会负责班级一切事务的处理。包括传达并组织落实学院、系、班主任的各种文件精神和教育教学要求,上传班级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及问题;讨论并制定班级工作计划;组织学生讨论制定适合校情、班情的合情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并形成班规实施的监督机制;计划、设计、组织开展班级各项课外活动,如,学科课外活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等。班级管理遵循这样一条原则:班干能做的,班主任不做;学生能做的,班干不做。“班主任不做”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对班级的事务一概不管,放任自流,而是要求班主任要摆准自己的位置,要从原来的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指导者,当好班干部的顾问、教练和导演,成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2.2 亦师亦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师生关系,其内涵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看,师生之间存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主体间关系;从教育学角度看,师生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师生之间存在认知、情感、个性相互作用关系;从文化学角度看,师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共享和创新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看,师生之间存在角色关系、互动关系;从管理学角度看,师生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等等。然而,现实中的师生关系观更多的只是体现了教育学、管理学视角的内涵,而忽视了其它视角的丰富内涵。这种现象同样表现在班级管理上。由于班主任具有代表学校行使班级管理的权力,在工作中,班主任往往以一副“管理者”和“权威者”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发出各种行政指令和教育要求,使原本丰富的师生关系变成了命令与服从的单一的冰冷的行政关系。由于师生双方地位的不公平以及缺乏必要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冷漠,甚至是对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个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体,其中,心理关系是其它一切关系的基础,也就是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还是学生生活中的益友,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是班级有效管理的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2]

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要求班主任首先要有正确的师生观,即充分认识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班主任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摆正位置,真正关心爱护学生,诚心诚意地做学生的朋友,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鼓励,对学生的失意挫折给予支持帮助,对学生的困惑迷茫给予引导教育,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尊重,从心理上感到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其次,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自己的崇高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去影响学生,给学生以言传身教。第三,班主任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相当的共处时间。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一般经过“接触、亲近、共鸣、信赖”四个阶段。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与学生交流,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必然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