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谈任职教育院校教员管理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教员在院校管理中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因此,对教员的科学管理,是院校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所在。“人本原则”是管理学非常强调的一大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内容。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员与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如何理解和体现任职院校教员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以人为本;任职教育院校;教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和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后,一批军队院校被重新定位为任职教育院校,院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员管理的制度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改变。院校改革势必带来观念的更新,如何与时俱进地理解与体现教员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是任职教育院校教学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员在院校管理中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因此,对教员的科学管理,是院校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所在。“人本原则”是管理学非常强调的一大原则,又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内容,所以教员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是院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员与地方普通高校教师相比,多了一重军人身份,军队院校与地方普通高校相比,多了军事化管理的特点,所以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教员管理中的“以人为本”也有着特殊的含义和具体体现,作为院校管理者,必须准确理解教员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内涵,并将其转变为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一要重视教员的身份认同

身份是对“我(们)是谁/他(们)是谁”问题的回答。教师工作有其特定的属性,如教学与社会关系(如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的专业身份,简单说来就是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主要是教学)、如何表述自己以及他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如“我是一个物理教师”、“我是一个高级教师”、“我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我是一名军校教官”、在课程改革开始后,我成了“一个不会教书的教师”等,这些都是对于教师身份的表述。军队院校的教员由于具有军人身份,除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履行军人的职责和任务,其身份认同变得更加复杂。

任职教育院校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学工作的性质,动摇并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教员原有的身份认同。教学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层面理想的变革与教师个人层面所理解的变革,以及变革的期望与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发生了碰撞。部分院校对教员军人身份的过分强化,不可避免地对其教师的专业身份提出了挑战。

简而言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之类的问题困惑着每一位任职教育院校教员。教员对自己身份的确定及认同,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进行,更直接影响到教员个人角色心理的形成,在“以人为本”原则下,教员的身份认同应该是一个院校从管理制度和氛围营造上下手,帮助教员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要充分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劳动特色以及教师的角色心理

对于任职教育院校教员来说,教学工作是其主要任务,教师是开启人类文明、传承知识的纽带和桥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求管理层要充分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劳动特色以及教师的角色心理。

在院校的组织系统中,教师处于“育人成材”的首要地位,肩负着培养军队人才的重任。所谓教师的角色心理,就是教师因实现其教育行为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教师角色心理产生于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具有主动性的人,教师的工作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是一种脑力劳动,这就决定了这是一项艰苦、复杂且具有示范性、创造性的工作。

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应具有自尊、自重、自信、自强、自制的职业心理品质以及敬业、乐业的进取精神。学校的领导者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了解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真正理解教师劳动的价值,关心教师的疾苦,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努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想尽办法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关心他们的成长,使教师们能心情舒畅,无后顾之忧,努力去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

在《教育发展研究》中的《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保障建设的着力点与逻辑链一文中》指出院校不应满足于建立制度和依章考核,而应把教师自觉地将专业学习与探究活动融入日常实践作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追求。即着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学校的“员工要求”走向教师的“生活方式”。在“员工要求”阶段,教师的课程进修成绩、论文发表情况以及任教班级成绩变化等显性工作业绩是重要评估指标。而在“生活方式”阶段,学校领导在关注教师外显业绩的同时,应逐步将关注的重点转向教师外显业绩背后的内隐性因素。英国研究者克雷格(j.craig)和费思奇(c.fieschi)在分析教师专业化的未来走向时指出,教师的专业性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的和非正式的方面,而不是表现在结构的和正式的方面;越来越多地反映在教师个性化的活动中,而不是体现在制度和标准上。就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而言,从其专业发展的外显部分看,个体之间或许几无差别,但如果从内隐部分来分析,可能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些教师的动力可能源于信仰,而另一些教师的动力则可能源于利益;一些教师获得的是充实感,而另一些教师却已对自己的工作满怀倦意。显然,着力于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内隐部分的建设,是致力于卓越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者必须担当的使命。

三要发扬民主性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基本制度,也是我们党历来倡导的群众路线的充分体现。由于教学工作的特殊性,民主性原则在教员管理中应该加以强调。院校教学管理者要树立群众观点,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要养成自己的民主作风,对于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文过饰非,对于正确的意见和好的建议要善于吸收和采纳;要吸收教员参与院校管理;院校的重大决策,特别是那些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联系的重要问题,一定要广泛听取广大教员的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和指挥中的失误和偏差。

四科学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平衡制度约束与教师专业自主权

教育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制度化活动存在的,教师的专业活动也正是在各种制度框架下发生的,尤其在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各种日常管理制度对教师的专业自主活动会产生深刻影响。

在教学具体实践中,教员不仅要从事大量繁杂的教学日常事务,如各种工作总结、各种培训活动、听课记录和准备教案等,还要参加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和其它文体活动,这些制度上的硬性规定不同程度地抑制了教师个体的专业自主权,使得教师专业自主陷入困境。因此,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不可避免地遭遇制度性障碍,教师希望在完全没有外在力量的控制、监督之下来实现自身的专业自主,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在制度的规范下,教师专业自主在实践中往往陷入“难为”的尴尬境地,致使赋权和规范二者之间相互缠绕,教师无法真正获得一种专业自主的权力感。

在外在的学校科层管理的压制下,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是极其艰难的过程,两者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这并不是说制度完全抑制了教师“有所作为”。教师专业自主具有相对性,而且对制度规定还具有一定程度的依附性,为此我们更需要考虑,在既定的制度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

教育界有人将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引入院校管理,且不论这种实践是否成功,最起码我们可以考虑引入关键过程管理的理念。现代管理学已经产生了很多新的成果,如果墨守成规,只停留在重坐班的初级阶段不可能实现管理的效益和目的。管理中不应该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千古不变的方法和手段。军队任职教育院校的管理者更应该虚心学习教育学理论,尽可能把握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的实施管理。

责任编辑: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