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修砌三道防火墙,堵住“邮件门”

但是不得不承认在网络环境下,内部管理已不仅是企业对内的事,有时它会令内部冲突成为公众话题。

从“联想不是家”到“史上最牛的女秘书”事件,企业如何在公众接受信息越来越快捷的环境下,尽量避免因内部管理事件而使企业公众形象受损?

创造诚实的对话机制

网络带给工作的便利已充分被证实,“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这种风险永远存在,只要有企业,就意味着有这样的风险。”上海锐深科技公司总裁张治说。作为提供在线卡拉ok的互联网娱乐公司,张治坦言公司对互联网的依赖度非常高。

“仅从技术手段上,无法杜绝员工向外界传输对公司不利信息的影响。”张治认为,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使员工“快乐工作”,企业和员工之间保持着一种透明的关系。“当然,这种透明并不是没有任何保留的。”

他的这种“保持透明关系”的做法,早有人倡导并实践过,只是叫法不同。韦尔奇在ge的这种做法被称为“创造诚实的对话”。

当韦尔奇成为ge的ceo后,他在内部进行了创造诚实的对话机制。按照优先策略执行由内而外的领导和传播,总结出一个“以人为先,策略第二”的哲学。例如,他进行了先进的员工调查,名为“废话侦测器”。调查中只简单问道:“你上班的公司和你在年度报告中看到的公司是同一家吗?”除此之外,他还创造了崭新而有力的“诚实对话”,以改善组织的效率和能效。

“员工眼中的公司和公众眼中的公司永远不同。”ibm中国业务咨询部运营战略首席顾问白立新表示,尽量使两者之间的偏差减少,这无疑是降低类似事情发生几率的途径之一。

黄江伟多年来服务于奥克斯公司,他对此也深有感触,尽量还原员工眼中的公众公司,企业对员工也应该“诚实”。

在公司内部形成“造反文化”

企业和员工间进行“坦诚的对话”是一种理想状态,很多时候这种“坦诚”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是否还有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法呢?从政治上演变过来的策略或许能够给予启发。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这样挑战他的内阁成员:“既然我们面临的是新情况,我们就必须有新的思考方式和新的行动。”这就是造反的政治手法。事实上,它在政治、战争和商业的领域中,已经被全球各地的改革者成功地使用了好几个世纪。

同样,大卫·莫里在《劣势者的优势》一书中写道,在如今这种商业环境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造反,尽量将劣势变成优势,要创造由内而外有效的信息传播以及一个更有生产力的组织,其中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在公司内部创造出一个造反文化。将对所有的员工传达这些信息:员工是某件重大事务的一部分,员工非常重要,在企业内部可以进行创造性的破坏。

在黄江伟看来,发贴或邮件对自己的公司进行抱怨的事件往往在于企业内部没有任何可以给员工“发泄”的空间和机会。如果允许员工“造反”,在内部有较为充分的机制,员工的情绪可以得到很好的宣泄,“在内部抱怨总比在外部抱怨好。”

个别非常人性化的企业行为肯定会让职场人士向往:有些公司已经配了专业人员听取员工对工作甚至是生活上面的抱怨,更有甚者,还开辟了专区,将老板模样的玩偶置于此,因工作郁闷需要宣泄的员工可以在专区内暴打这一玩偶,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然后可以精力充沛的继续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也算是“建设性的破坏”。

不怕不造反,就怕无法集体造反,不能形成造反文化。

标本兼治:制度和文化是根

“造反文化事实上治标不治本。”白立新对此持保留意见,“打玩偶一顿,听起来似乎真的很解气,但打完了,你和老板之间因为工作中的不同意见就能够统一吗?这种矛盾就一定能消除?”

在他看来,这种都还是比较浅层次的做法。在国外,员工和企业间的矛盾可以由工会出面解决,而国内缺乏这种外部的保护措施。“比较合适的做法是企业主动建立类似的沟通机制和企业文化。”

白立新认为没有什么无法解决的内部管理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沟通。“归根结底还是沟通作用。”最终导致一些内部的管理内容流传出去的根本原因还是沟通不利。

关于这种调和企业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沟通”问题,白立新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较为明确的机制,另外一方面则是整个公司的文化氛围。

不少企业都在宣扬“以人为本”,尊重个人,但究竟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有明确的规定?真正关心“人”的企业并不多。虽然员工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但“下班时你的‘资产’就坐电梯走了,在上班时间,如何使你的‘资产’不断保持良好的创造力,却并没有太多的企业关注。”白立新说。

一旦真正把员工放在首位,充分体会到企业的人文关怀时,流传出去的内部管理内容可能会为企业的公众形象加分,这对企业更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小故事或许能说明点什么。“五一”长假过后,ibm的员工几乎都收到了大致内容如下的一封信:为了不打扰小倩(5月3日穿越沙漠遇难的ibm北京公司员工)的父母,请大家不要公布她的照片和相关信息,否则将会受到严重处分。同时,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工作以外,都要注意人身安全,保重身体。

当内部管理成为公众话题时,有时不经意的内容可能会有更为积极的效果,关键在于企业内部沟通是否顺畅,是否真正“以人为本”。

相关链接

emc的一位高级女秘书毫不客气地回击了老板的指责,并以邮件群发的形式抄送给了公司其他员工,该邮件在外企的疯狂转发,一时成为社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