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我们原来所不知道的巴菲特(中)

不过,如果没有芒格的出现,巴菲特不会有今天。认识芒格以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原教旨主义者,更关注的是雪茄烟蒂,是一家公司的关闭清算价值。芒格提醒了他,应该更注意公司的存活发展价值,思考资产负债表之外的东西:品牌、管理、未来。

巴菲特的旗舰公司举世皆知,伯克希尔?哈撒韦,现价约8万美元/股,几个月前还是15万美元/股。对这公司的投资,是格雷厄姆“雪茄烟蒂”理念的代表作,却是一次著名的失败。伯?哈公司历史悠久,100多年前成立,后来的几代掌门人都雄心勃勃,殚精竭虑,可惜“海潮比游泳选手更重要”,一度辉煌之后,转而江河日下。巴菲特进入之后,奇迹并没有出现。那种管理层痛定思痛,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奇迹,常常只在报告文学、小说影视中才有。伯?哈的纺织主业始终没有振兴,至于它今天的业务,那是巴菲特另辟天地的产物,和原来的伯?哈并无关系。巴菲特后来坦承,“如果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可能我的情况会更好”。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居然曾想把这个包袱甩给芒格,这实在是价值投资史的大幽默。

60年代的沸腾牛市,让巴菲特感到困惑,1969年底,39岁的巴菲特宣布将“退休”,并关闭合伙公司。此时,投资收益加上客户提成再投资,他的身家已飞涨2650万美元。

范卫锋发觉,巴菲特1969年这次“退休”,并没有清仓反而在增持伯克希尔等股票。菲特舞剑,意在沛公。巴菲特12年前出道时,嘴上没毛,人微言轻,合伙公司的人物、权力架构中,应该有不少无奈的权宜妥协之举。1969年时,他羽翼已丰,从者如云,可以按自己的游戏规则来玩了。巴菲特1969年的“退居二线”,实则是“以退为进”,可称为巴菲特版的“整风”,估计顺便改变了一些公司行业的配置,伯克希尔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地位,从此确立。截至1970年底,通过继续增持,巴菲特夫妇在伯克希尔的股份,从原来的18%猛增到36%。这段历史至今被很多媒体书籍、评论人士以讹传讹,他们常常把这次“退休”说成是巴菲特清仓离场。

与许多书籍误传他“成功逃顶”不同,在1973~1974年的熊市中,巴菲特并未幸免。《滚雪球》一书并没有列出明确的损失数字,但从书中描述判断,他的账面身家损失在三分之一以上,而芒格的不损失不小于50%。他胜在有保险业的现金流,可以不断买伯克希尔?哈撒韦,更重要的可以越跌越买,化危为机。套五年,巴菲特套得起,可是阁下呢?你旗下有保险公司吗?

范卫锋认为,虽然巴菲特创业在50年代,起飞在60年代,飞黄腾达在八、九十年代,但是,决定他一生成就的却是70年代。1974年底,巴菲特接受《福布斯》采访,作出了一个著名判断:像“一个腰缠万贯的乡下小伙子,头一次来到城里的豪华夜总会。”巴菲特认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以本杰明?格雷厄姆所青睐的“烟蒂”股票价格,购买菲利普?费雪的股票。”在此忠告读者,你可以忘记我关于巴菲特的所有一切,忘记一切有关价值投资理论的繁琐细节,只要记住这句话,已经足够。

70年代,保险公司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浮存金”,让巴菲特这位股票饕餮得以大快朵颐。80年代他成为亿万富豪,已经没有悬念。他另外一项绝活,以德投资,也开始渐成模式。所谓以德投资,是指他开始利用自己的清誉、声名,在好公司遇上坏时光,成为倒霉蛋之时,雪中送炭(抑或趁火打劫?),买入可转换的高息优先股,惟一风险是投资对象彻底倒闭,进可攻,退可守,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从此独步宇内。

1985年,巴菲特入选《富布斯》全美400富豪排行榜,55岁的他,名列14名财富超过10亿美元的富翁。伯克希尔?哈撒韦最初发行的少量股票,原本是7.5元/股,1985年时每股已超过2000元(2009年3月,金融危机中的今天,仍是8万美元左右)。

然而,就在这一年,巴菲特的人生两大至爱,一项他主动割肉,另一样主动对他割肉。

伯克希尔纺织工厂——巴菲特当年收购的廉价“雪茄烟蒂”——终于在1985年被巴菲特关闭,而巴菲特的妻子苏珊,也终于发现巴菲特真正娶的永远只是投资公司,决定离他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巴菲特此后的人生,似乎只是为证明自己不是“在键盘上随机敲上莎士比亚全集的猴子”。

2009年的春天,他又开始受到了这一质疑。这一次,究竟会是巴菲特天赐良机的70年代,还是格雷厄姆折戟沉沙的30年代,你猜猜看?这个判断,将决定阁下一生的财富命运。

邮箱:fanweifengchina@yahoo.com.cn

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nwe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