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今年的“诸葛亮隐居地之争”,南阳大胜、襄樊惨败!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 刘先明

记得在2002年7月份的时候,针对襄樊诸葛亮文化节暨中西部经贸洽谈会(简称“一节一会”)的事情,我曾在中国襄樊网上发表过评论:

看了“一节一会”的有关报道后,我感觉“一节一会”的质量和效果不是最佳状态。如果诸葛亮在世,他肯定要对有些在位无能之人向市长提出惩罚的建议;如果诸葛亮在世,他肯定会策划出比目前效果好的总体方案和细节活动;如果诸葛亮在世,“一节一会”组委会的组成人员肯定要优化调整。我发觉襄樊市的“一节一会”少了一项具有极大潜在价值的重要活动,那就是发展襄樊的咨询事业,借助和优选全国的咨询资源和力量,来帮助襄樊及其企业的发展。

2002年9月20上午,本人应襄樊市委组织部的邀请,在襄樊党校为襄樊市的国有企业管理干部200多人讲授“精细管理工程”,当时是夏志斌副书记主持的,襄樊电视台报道过,后来又接着到湖北化纤厂、汉丹电器厂内训过,《襄樊日报》也给以了报道。在襄樊党校讲课的时候,我曾讲到:

纪念诸葛亮的最好方法是重视和运用咨询在指导襄樊市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好襄樊的现有人才的作用,吸收全国的适宜性智力资源支持襄樊的发展;借助“外脑”把襄樊形象和品牌策划好、推广好。

时间过去近5年了,今年4月初,我又看到襄樊在做诸葛亮文章的报道,襄樊搞了一个什么“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盛大庆典”的活动,我看了有关资料后,我还是觉得,这样的活动,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和实效价值。我认为:

诸葛亮过去在不在襄樊隐居,并不重要,即使在襄樊隐居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那都是过去的历史了;关键是看现在的襄樊怎么样!现在,襄樊是否打造了能让诸葛亮有用武之地的环境和机会?襄樊是否有运用诸葛亮智慧的心态、胸怀和能力?咨询、策划的资源、力量是否注入到襄樊及其企业的发展中?襄樊市如果想不到和做不到这三点,襄樊市搞再多的纪念诸葛亮的活动,都只会是劳民伤财!

襄樊为了争得和保住“诸葛亮隐居地”在襄阳,花了不少心思,投入了不少钱。但是,在实效方面,和南阳比起来,我认为,襄樊(襄阳)那是差了一大截!就拿今年4月份来说吧:

4月13日,襄樊(襄阳)兴师动众搞了个“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盛大庆典”的活动,花钱请了几个有影响力的名人来了?这些名人能给襄樊带来什么?而4月30日,中共中央胡锦涛总书记走进南阳武侯祠;谁的影响力大?傻子都看得出来!

在今年做诸葛亮的文章方面,在诸葛亮隐居地之争方面,我认为:南阳大胜!襄樊或襄阳大败!如果诸葛亮在九泉之下知道了今年4月份发生在襄阳、南阳的事情,我猜测,诸葛亮一定会对襄樊(襄阳)甚感失望,即使诸葛亮过去的隐居地就在襄阳,他也会为现在的襄樊(襄阳)人感到脸红的。

附:

一、湖北襄樊举行庆典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

http://news.tom.com/2007-04-13/0020/29905585.html

新华网武汉4月13日电(记者方政军黎昌政)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樊市13日在古隆中三顾堂前举行盛大庆典,隆重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年。

庆典从上午9时30分开始,湖北省旅游局局长郭玉吉和襄樊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德炳为诸葛亮铜像揭幕。身着汉服的学子,在三顾堂前齐声诵唱《诸葛亮出山歌》,诵读《隆中对》。

诸葛亮十三四岁时来到襄樊,17岁躬耕于隆中。1800年前的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随后出山辅助刘备创立蜀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深厚的三国文化是襄樊最宝贵的文化资源,诸葛亮已成为襄樊的一张文化名片。

13日上午, 襄樊三国文化广场还成功举行了航空飞行器飞行表演。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襄樊还将陆续举行汉江奇石--三国人物脸谱展;书法、美术摄影展、易中天“三国源头话诸葛孔明”讲座;孔明灯会、三国文化沙雕展、三国文化知识竞赛系列活动。来自海内外知名学者还将参加诸葛亮文化学术研讨会。

(责编:姜海宇)

http://www.hnsc.com.cn/news/377/2007/05/10/174571.htm

新闻日期: 2007-5-10 15:38:17

编者按

为胡锦涛总书记作讲解!

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玉君是幸福的、激动的。

4月30日下午3时40分至4时20分,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南阳武侯祠。其间,担任讲解员的王玉君,亲身感受到了胡总书记亲民爱民、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关爱“国宝”而又学深博识的领袖风范。激动之中,她详细记述了当时的讲解经过。今日,本报特予以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春光明媚,日暖风清,2007年4月30日,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下午3点40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市长朱广平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南阳武侯祠视察。

汽车由市城区卧龙路缓缓地停在武侯祠大门外“千古人龙”石牌坊前,我和馆长张新强一起迎上前去。当工作人员打开车门,总书记从车上下来后,握住了张新强的手。张新强自我介绍说:“总书记,您好!我是博物馆馆长张新强。”这时,徐光春书记把我介绍给总书记:“这是副馆长。”我握着总书记的手说:“我是讲解员,很高兴也很荣幸为您讲解。”总书记微笑着对我们点了点头。然后我陪着总书记迈上台阶,向武侯祠大门走去,同时也开始了我讲解生涯中最激动人心、最难忘的一次讲解……

当我在大拜殿中讲道:诸葛亮从公元197年到207年生活在南阳卧龙岗上,号“卧龙”,是隐藏在此处的一位俊杰,他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的政治思想就是在南阳形成的,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可以说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是孕育他成才的摇篮,更是他走上政治生涯的一个起点。总书记听到这里赞许地点点头。

总书记走到“出师表碑廊”观看岳飞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时,我介绍:《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北伐时上书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奏章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传颂至今,后人称“出师一表千载无”。民族英雄岳飞为收复河山而“精忠报国”,岳飞读《出师表》时感慨万端,泪如雨下,为抒发胸臆挥泪手书《出师表》。岳飞的书法苍劲峭拔,龙飞蛇腾,忠武之气流于笔端。名相撰文,名将手书,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名人,就在这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刻被我们称为“一宝”,又称为“三绝碑”,即文章绝、书法绝、刻工绝。这时,一直很认真地在观看《出师表》碑刻的总书记询问道:“碑刻是什么年代的?”我回答:“清光绪二年刻制的。当年南阳知府任恺是江西人,他在江西时就听说南阳武侯祠有岳飞手书《出师表》,但他到南阳做官时,在武侯祠内并没有见到。他派人多方寻找,最后在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发现手稿,遂命匠人刻石以存。”听了回答后,总书记满意地点了点头。

总书记继续前行,来到武侯祠最著名的建筑———诸葛草庐前。我在这里首先吟诵了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然后介绍:诸葛亮当年居住过的茅庐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今天看到由郭沫若先生题额的“诸葛草庐”是清康熙年间修建的纪念性建筑。诸葛庐始建于晋朝,在唐代时已名扬天下,不惟有刘禹锡的赞叹,诗人李白在《南都行》中赞叹:“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杜甫有诗:“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白居易感叹:“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因为刘备说“得孔明如鱼得水”,看来刘备与诸葛亮只有在南阳才能形成鱼与水的关系,所以“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呀。我接着又讲道:事实上这几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地羡慕诸葛亮能得到一位明君。诸葛亮在南阳躬耕了十年,就是等待一个可以辅佐的明主。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士择主而仕”,所以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草庐便成了南阳的标志性建筑。清代知府吴庆桐留下的碑文中就有“诸葛草庐南阳名胜地。地何以名?以诸葛而名。何以胜?以诸葛而胜。无诸葛便无此名胜。诸葛为千秋第一人,南阳为千秋第一地。”南阳名山、名水、名胜,更以名人而名。随着中部的崛起,今天的南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听到这里,总书记注视着我笑着连连点头。当总书记在草庐内看到悬挂的一块匾额“诸葛草庐”时,他说:“这是于右任先生题写的。”我说:“是的,是民国29年书写的。”

出草庐,过小虹桥,便来到了砖石结构的建筑“半月台”前,为了让总书记更多了解诸葛亮与南阳的关系,我介绍说诸葛亮早在南阳躬耕时就为治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半月台”就是他最早观测天象的地方。南阳的天文学早在汉代就十分发达,科学家张衡就是我们南阳人,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演示天体星相运行的“浑天仪”。直到今天,南阳汉画馆存量丰富的汉画像石中有三分之一是描绘天象的。南阳在东汉时称“南都”、“帝乡”,是全国六大都会之一,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诸葛亮是一个有志青年,认为自己是王佐之才,南阳当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商业经济、科学文化都对他的成才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他才自比管仲、乐毅。

当总书记行至“宁远楼”时,我说:“《三国志》中记载了诸葛亮读书的情况,他不务于精熟,而独观其大略。他读诸子百家著作,取各家治国、理军、安民之精华,所以‘宁远楼’是修建的纪念性建筑‘藏书楼’。”总书记很快地接着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离开“宁远楼”,热情、激动的游客们看到了总书记,都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以表达他们的激动心情。总书记迈着稳健的步伐,面带笑容向游客们挥手致意,并走向热情的人群,与游客握手攀谈起来。总书记向游客们讲,南阳是个风光秀丽的地方,是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几分钟后,我陪着考察的队伍走到了“三顾堂”。在从“三顾堂”前往“关张殿”的路上,我为总书记介绍了南阳武侯祠的建筑风格、布局特色和地形地貌。话音刚落,我看到总书记快步向“古柏亭”后墙走去。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他就认真地对我说:“这座建筑基础下陷了。”我这才回过神儿来:原来我们敬爱的总书记看到了“古柏亭”后墙几道贯通的裂缝。我紧接着说:“这座古建筑叫‘古柏亭’,是诸葛亮当年亲手种植柏树的地方,后人借古柏喻诸葛亮的精神永存,建亭纪念。现在已经是险房了。”总书记又仔细观察后说:“这是地基下陷造成的。”并嘱咐随行的省、市领导抓紧维修一下。

由“关张殿”过垂花门时,总书记对随行的人员说:“南阳在古代是交通要道。”我接着介绍说:“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出了垂花门,我请总书记回首,看悬挂在垂花门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楹联。我解说道: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报答了刘备当年三顾茅庐的恩情;君臣在草庐中的一番对话,决定了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草庐对》中的外交政策和内修政理的理论,直到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南阳是诸葛亮政治思想形成的地方,虽然他离开了南阳,但集中反映他政见的《草庐对》和形成对策的地方,足以流芳千秋万代,被世人敬仰。讲到此,我对一直都在认真听讲解的总书记说道:“总书记,我的讲解到此结束了。我今天很激动,如果有讲得不到的地方,请您批评指正。”总书记和我握握手,微笑着点点头说:“很好,谢谢!”当我和总书记一行走在出口的路途中,总书记关切地询问:“这里一年有多少游客呀?”我回答:“三四十万。”这时,站在“仙人桥”和“神道”两边的游客一次又一次地向总书记热烈鼓掌。总书记一边挥手致意一边健步走出了武侯祠大门。

当考察团到了停车的地方,总书记回过身来,走到我和张新强面前,和我们握手告别,并连声说“谢谢!谢谢!”。我激动地说:“欢迎总书记‘三顾茅庐’,关注南阳。”总书记笑了笑,点了点头上车了。我看了看表,时间是下午4点20分。总书记的车队已经离开了我的视线,但我仍然恍若梦中,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光荣的讲解任务圆满完成了。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记述这历史的瞬间。总书记在南阳武侯祠视察过程中,关爱“国宝”,感人至深,给在场陪同的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更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书记在听讲解时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来源:南阳日报□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王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