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及建议

摘 要:文章从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并就此提出一些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理 缺陷 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1-202-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加强、监管当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银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逐步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好转。截止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首次下降到一位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33.6亿元,比年初减少5176.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比年初下降4.2个百分点。然而,若考虑工行政策性剥离的6350亿元不良贷款(损失类1760亿元和可疑类4590亿元),2005年不良贷款实际增加了约1174亿元,看来2005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实为“明降暗升”。这种不良资产处置不仅使现实的资产暴露了风险,更重要的是形成和助长了道德风险。银行的资产剥离,叫做“剥了不良,惯了银行”。以前称第一次剥离是最后晚餐,现在是第二次、第三次,晚餐是没完没了。这样的剥离看起来是甩了包袱,实际上是给了不良资产出路。拨出来的不良资产说是处置变现、盘活,实质上绝大部分是损失,悬空了。

其实,不论是剥离或是其他不良资产处置方法,都是一些事后的“亡羊补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关键也即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应是从源头着手,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防微杜渐。这已是迎接入世挑战,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经济建设和改革任务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

尽管国内外银行业对风险划分的种类很多,但是,一般都将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归纳为四种,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对这四种风险的定义,本文所指的信贷风险主要指操作风险。当前,国内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诸多缺陷,使资产质量逆向选择,成为促生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

第一,信息不对称的缺陷。首先,信息采集存在明显的劣势。银行的正常运作是将拥有富余的资金导向生产建设领域,以完成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信贷投放职责。但是由于银行信贷交易存在跨时风险,这种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存在先天不足。其次,信贷风险识别体制梗阻。从银行内部体制看,总行与分支行在信贷管理中“委托—代理问题”存在信息不对称。目前,银行都是总行“金字塔”型垂直领导下的一级法人制度,贷款权限上收,分支行在审贷和监控贷款的过程中缺乏能动性,不会在贷款的风险控制中投入更多的成本。而且,由于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制,信贷人员会不愿承担责任而选择“惜贷”等策略。从银行与企业看,对于银行信贷活动来说,银行主要依据客户的综合信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识别和认定贷款风险。企业骗取银行贷款,往往从上述几个方面的信息着手,提供虚假的信息来误导银行的风险识别,从而绕过银行相关制度的约束。

第二,权责制度模糊和激励约束机制的缺陷。目前,从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的形式上,我国金融机构大同小异,与海外银行也没有很大的差别。那么,一个类似的制度在不同的机构、不同的国家运作下,为什么效果迥然不同?除了客观原因之外,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目前国内有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特别是在贷款出现问题时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度。信贷在出现问题时,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人人负责的同时又人人不负责,责任追究无从着手。而激励约束机制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或激励过分而约束不足。

第三,信贷风险衡量方面的缺陷。所谓信贷风险的衡量,就是指通过制定统一标准来测算及比较所有的授信风险,将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量化。但是,商业银行如何运用适当的资料,对申请贷款企业进行适当的风险评级,衡量其可能违约的概率和违约时可能的损失?迄今为止,金融机构都没有这些方面的量化标准和风险指标体系,风险定性、定级、定责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成了金融机构的难点和难题之一。

第四,信贷风险调控与监督方面的缺陷。银行所讲求的风险控制和调整,主要是指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目前银行对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贷款的期限和利率,在贷款风险明显提高之后,银行要么及时采取抵押担保等措施,要么提高贷款利率以平衡风险。但是当前中国的利率管制使得银行可能进行的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变得有名无实。贷款发放后,依据担保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银行既很难更改贷款期限与利率,也很难进行资产转移和变卖,加上银行信贷人员在利率管制下寻租的诱惑,使银行资本流动性偏弱,银行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同时,商业银行在实际信贷操作流程中,往往忽视了监督职能,“重贷轻管”现象普遍存在。

第五,信贷风险处置上的缺陷。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争取实现双赢目标。而国内银行在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等方式急于抽出贷款,容易使企业雪上加霜,使不良资产成为陈年包袱。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结合工作实际,本人认为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完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1)完善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风险约束体系,实行贷款风险度量化控制和审批权限的分级控制,对不同层次的贷款决策人员和贷款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的权利约束;对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职务进行不同的岗位职能约束;对调查、审批、决策、管理过程中按照不同的责任划分实行不同的责任约束。良好的信贷监督机制能够保证所有信贷人员能够严格执行信贷政策,能够预防人为因素对贷款发放的不正常干扰,防范信贷人员舞弊、欺诈等行为。(2)加强对内授权、对外授信的管理,合理界定信贷授权、授信限度,应以效益性和风险性原则为标准。信贷管理部门要根据分支机构的经营规模、经营实力和经济效益以及分支机构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实施不同程度的授权。对高风险业务上收审批,低风险业务下放管理。同时,授权、授信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定期调整和期间调整。(3)把好贷款审批关,正确选择贷款投向是新增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不断地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信贷审查委员会的职能,对贷款决策进行集体决策,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高效,减少决策失误,实行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关口”前移。

2.健全和完善信贷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贷款风险责任评议制度。(1)建立信贷岗位责任制是实现信贷管理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明确岗位职责,促使信贷人员定期审查自己的贷款,及时了解借款人的业务,密切注视借款人的财务数据及相关担保情况,确定有问题的贷款,并向信贷管理部门提出风险分析报告,以便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查出并汇报贷款存在问题是信贷人员重要责任,并在业绩考核中设置一定的权重。(2)提高信贷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从事信贷的人员对于业务知识半知半解,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因此,一定要加强各类业务培训,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从而促使大家提高业务水平。(3)本着“权力与责任对等、风险与收入挂钩”的原则,对信贷操作进行责任规范,建立风险责任评议制,自上而下层层分解风险防范责任。将风险防范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及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做到权、责、利对等。将风险防范情况与领导干部的升、降、免结合起来,与全体员工的收入分配结合起来。对形成的风险贷款要全面清理,划分责任人,责任贷款由责任人负责清收。对造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人可实行个人赔偿制度。对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的责任人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