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与服务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的专业人才,人尽其职,关乎社会的发展与效益。德国政府与高校日益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通过相应管理机制和政策,吸引经济界广泛参与,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形成个人、高校、企业、社会机构与政府各司其职、紧密合作的特点。

一、德国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

德国联邦及各州劳动与社会部是政府主管全社会就业的机构。联邦劳动与社会部(bundesministerium fur arbeit und soziales,德文简称为bmas)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制定联邦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减少失业,并就这些问题与各州、各地方相关部门以及议会劳动与社会委员会协商。各州劳动与社会部门则负责制定本州范围内的就业与社会政策。

德国联邦和州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的特点是统一的社会化和法制化管理,即把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就业的普通一员,与其他社会就业人员一样享受相应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依法进行统一的社会就业管理,而不是将高校毕业生作为特定就业对象,制定特别的就业政策。在德国,与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求职者直接相关的法律有劳动中介法、失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等。根据法律规定,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有权得到有关就业信息、咨询、培训、进修以及求职期间个人及家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①(注:sozialgesetzbuch(sgb),zweites buch(ii),KApitel 1,§4(德国《社会法典》,第二部,第一章,第四条))

解决高失业率问题一直是德国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和难题。近年来,德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这些措施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推行“短期工作”制度,即“非全日工作”制度。德国联邦和州劳动与社会部门采取措施,鼓励从业者从55岁开始从事“半份工”,把让出的半份工作推荐给年轻的求职者。德国政府还鼓励求职者自行创业,比如创办“一人”公司。根据规定,创业者可从政府部门获得创业补助金,如果创业者自办的企业还能雇佣其他失业者,则会得到更多补贴。

德国各级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时注重与经济界合作,制定政策,发挥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创造就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比如,企业要获得国家的资助和扶持,必须创造一定数量的新就业岗位。德国政府以提供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地方公共服务机构雇佣失业人员。企业每雇佣一名失业者,便可获得10万欧元的贷款。为了鼓励和表彰企业在创造培训和就业岗位上的突出表现,德国联邦劳动与社会部已连续三年举办“创造就业——企业的义务”竞赛。2007-2008年共有来自14个联邦州的213家企业参赛,参赛企业几乎涵盖所有行业。经评审委员会评选,有5家企业最终获奖。②(注:bundesministerium fuer arbeit und soziales:beschaeftigung gestalten-unternehmen zeigen verantwortung der wettbewerb 2007/2008,berlin 2008,s.49-52)

二、德国社会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与服务

德国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联邦劳动局(bundesagentur fuer arbeit,德文简称ba)是全德规模最大的就业市场公共服务机构,具有公法地位,经费来源于政府。它的主要职责是为个人、企业和机构提供有关培训和就业服务。具体而言包括介绍培训和就业职位;提供就职咨询;为雇主提供咨询;资助职业培训;资助残疾人就业;促进创造和保存就业岗位以及对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进行数据统计和跟踪研究等。联邦劳动局有遍布全德的机构网络,总部设在纽伦堡,设10个大区中心、178个地区劳动局和约660个服务网点。③(注:http://www.arbeitsagerltur.de/nn 27200/navigation/zentral/servicebereich/ueber—uns/aufbau-und-organisation/aufbau-und-organisation-nav.html,19.05.2008)

联邦劳动局与政府、企业、私人就业服务机构和高校密切合作。联邦劳动局执行政府的就业政策,为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与私人职业中介机构合作,信息共享,设立专门的高校服务组(hochschulteam agentur fuer arbeit)。劳动局高校服务组是高校学生获得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一个主要渠道。它的核心任务是为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毕业后一年以内)提供就业市场和劳动局服务信息,指导专业学习重点规划、专业转换、职业选择、职业素质培养、从学业到职业的转换和进修,提供职业申请指导和培训等。大学服务组多设在大学附近,便于为学生就近服务,每学期都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以柏林地区为例,劳动局共设有柏林北部、中区和南部三个高校服务组,分别服务于三地附近的19所高校学生。2008年夏季学期,柏林三个劳动局高校服务组共计划举办“经济学专业人士的就业市场发展”、“高校毕业生在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等68场报告会,组织24场企业自我介绍或参观活动,23场“优势一劣势分析”、“跨文化合作的关键能力”等素质培训讲座,10个国外工作培训讲座,10个关于学业、实习的讲座,54个“职业申请材料准备”、“面试技巧”等培训课程,开展3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项目和4个展览会。①(注:hochschulteams agenturfuerarbeitberlin:veranstaltungsverzeichnissommersemester 2008,s.10-164)

三、德国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与服务

近年来,德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70余所高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② (注:http://www.csnd.de/data/de/cat/16,15.05.2008)(career/service center),主要通过高校与劳动局和经济界的合作,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促进毕业生就业。

柏林工业大学和弗莱堡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在各高校中规模最大,服务较为完善。柏林工大就业指导中心有15个工作人员,弗莱堡大学有14位。其经费主要来自学校拨款、学费和第三方资助,有独立的办公地。2006年柏林工大就业指导中心所获的第三方资助为75万欧元。③(注:http://www.stifterverband.de/site/php/foerderung.php,15.05.2008)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工作有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举办讲座、报告、讨论和培训,介绍学生与校友、国内外企业建立联系,为企业提供大学发展和毕业生信息,提供展示、介绍企业服务,举办招聘会等。

总体而言,德国高校就业服务中心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和建设阶段,不少高校的就业中心只是“一人”中心,仅有一位工作人员。德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盟机构德国就业指导中心网(career sevice netzwerks deutschland,德文简称csnd)主席克劳迪娅·分克(claudia fink)指出,德国高校就业中心的发展需要高校更多的重视和支持,要达到美国和英国的水平还要走很长的路。④(注:http://www.ccenter.uni-freiburg.de/ccenter/presse/07_11_faz_presse.php,07.05. 2008) 为了促进高校就业中心发展,2007年德国基金联合会、大学校长联席会议和德洛特咨询公司联合举办了首届“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竞赛。共有46所高校报名参赛,最终柏林工业大学、弗莱堡大学和私立大学瓦伦达管理学院(whu otto beisheim school of management in vallendar)取得优胜,各获得10万欧元奖金。

四、启示

第一,德国各级政府将大学毕业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有机组成部分,采取以政府就业主管部门为主、社会各相关部门参与的方式依法管理,政府直接干预较少。大学毕业生主要根据劳务市场实际情况,由劳务市场机制自身调节,来决定就业取向,政府没有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

第二,德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始于学生入学前的就学服务,并贯穿学生学业始终,是全程动态指导与促进的过程。

第三,充分发挥公共以及私人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编织密集、便捷的就业信息、咨询、中介、培训的社会服务网络。

第四,建设、发展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使之成为高校毕业生步入职场的第一站和有效桥梁。

(作者单位: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责任编辑 谢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