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绿色盈利法则

雪灾、能源危机、气候变暖……

绿色壁垒、融资受限、环境处罚……

面对猛烈的环保风暴,谁还能置身事外!

是主动解围,还是被动挨打?

你的企业如何练就绿色竞争力?

环保商机之大,哪里是最佳掘金点?

谁是绿色先锋,谁又被绿色门槛绊倒?

绿色之困

如果你的企业不够绿色,将来注定要失败!

2008年春节前夕的雪灾,让大半个中国陷入瘫痪。而此前的2007整年里,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各国政要热议的话题,能源危机扫荡全球。

全球企业界最新共识是,环保落后对于企业将是极其危险的。说得再彻底一点,你的企业要是不够绿色,将来注定要失败,消费者和市场必将把你淘汰出局。环保意识正在中国普遍觉醒,投资绿色产业,打造“绿色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的共同呼声。

何为绿色竞争力?我们认为,绿色竞争力首先是一种战略思维,它强调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经营和战略之中,贯穿于研发、生产、物流、采购、营销、财会等所有经营环节,通过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获得竞争优势和商业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与人、自然和谐发展。我们也把因绿色而获得的新利润称做“绿金”。

然而,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是:中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现状不容乐观,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令人担忧。如环保企业竞争力普遍不足,融资困难;而非环保企业频频遭遇绿色壁垒和环境处罚,等等。导致这种局面,既有国家扶持力度的问题,但更主要的还是企业自身的不足。

非环保企业难过5道坎

●领导者漠不关心

正如我们给“绿色竞争力”定义中所说,它首先是个战略问题,因此,领导者需要在战略层面看待环保问题。我们在采访中经常听到环保企业抱怨:他们过去推行节能产品或技术时,经常吃闭门羹——明知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开支,但很多企业却对节能环保并不热心,甚至是抵触,原因就是企业领导者漠不关心。所以,必须要转变思维:从“先污染后处理”的模式转变为“零污染生产”模式。

●制度保障不到位

企业领导者意识到绿色的重要性,这顶多算一个好的开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比如设立相应的部门和职位,制定奖惩措施等,那么再好的绿色计划都很难执行到位。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企业的环保行动最终沦为口号,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所以,企业必须在制度上给予环保足够的重视,赋予环保部门足够的权限,去监督绿色计划的执行,并且及时发现和修正问题,确保绿色计划有效执行,而非停留于表象。

●绿色管理体系缺失

现在,绿色管理的概念正逐渐被国内企业所接受,但是,多数企业仍缺乏完整的绿色管理体系,没有把绿色概念融入到企业研发、采购、生产、运输、仓储、配送、销售、服务、财会、管理等整个企业链条中,往往是某几个方面做得相对较好,而其他就差强人意了。

●甩不掉的成本包袱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这个债早晚要还。如果仅仅关注眼前,环保的确会增加运营成本,导致短期内盈利下降。但着眼长远的话,环保就是一种间接的投资,它可以在未来创造商机。当环境法规越来越严格,能源价格越来越高时,环保投资将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的成本。企业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提升绿色竞争力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

●外部经营环境恶化

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企业受处罚的危险越来越大。最近几年来,中国的纺织品、玩具、家电频频遭遇绿色壁垒,这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最大障碍之一。从营销层面来看,有些企业推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绿色概念,冒充绿色产品。他们将绿色作为其营销外衣,借此混水摸鱼,扰乱绿色消费市场,使真正的绿色产品蒙受不白之冤。

环保企业三大难题

●环保长效机制不健全

门槛低、市场混乱、容量有限、做好很难,这是现在环保市场的写照。若从战略理念与管理层面上说,建立环保长效机制还有一个过程。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彭燕昌接受采访时说:对假冒绿色产品、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到位,国外企业把污染、低附加值产品引入中国生产等,这些现象都与制度不健全有关。

同时,投融资机制缺失。环保市场投融资的现状是,国内70%以上的环保投资是政府和公共部门投入的,中小型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手段非常有限,主要是因为国内的资本市场并未真正流通起来。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推动环保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促使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市场并未换来核心技术

从研发与生产层面上说,在国内环保行业,企业远没有成为技术研发的主体;除水污染治理技术外,国家重点污染防治领域涉及的主流技术和配套设备,缺少原创性的技术开发,竞争优势仍停留在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等方面;盲目迷信国外技术,以市场换技术战略遭受质疑,让出了市场却没真正获得核心技术。

因此,有待于深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自主创新。

●市场运营环境障碍重重

从流通层面上说,产业分散,规模不足,产业链发育欠缺,导致产业整合难度加大,培育跨区域性的集团比较难。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恶性竞争问题,竞投标市场比较混乱,不利于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二是传统体制问题,即区域性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资源垄断条件下无意中为市场化设置了重重障碍,搅乱市场价值和竞争准则;三是溢价出让问题,以高于项目资产原值若干倍的价格收购项目,其实买卖双方把高价的费用都转给了社会。

附文:

一个引发万人大逃亡污染厂的关闭

2007年10月,年产值4亿元的四川投资集团下属的电冶公司被彻底关停。过去5年中,这家地处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的黄磷生产厂频繁造成污染,最严重的一次导致一人死亡,万人大逃亡,令当地百姓愤恨不已。

2002年7月2日,该厂泥磷池挡墙垮塌,几十公斤泥磷流入雅砻江后自燃,磷雾弥漫整个县城,数百人入院治疗,数十人昏倒急救,一人死亡,万人大逃亡,盐边县一夜空城;仅仅两个月后,该厂一转炉爆炸,炸伤3人;2003年7月31日,该厂6号炉塌料,含大量有毒物质的浓烟沿江而下,致使1000多市民外逃;2004年7月16日,因气压低空气不能上升,浓烟再一次笼罩县城,数百人围堵县政府;2007年10月4日,该厂再次造成磷泄漏,引发万人恐慌。

解读绿金走向

“绿色”同人才、资金等要素一样,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文/黎冲森 陈振烨

绿色风暴正在奥运之年的中国越刮越猛。无论从投资环保热,还是日趋从严的环保法规,或者是企业自觉的环保行动,这种趋势都显露无遗。仅从法规层面来看,今年2月1日起生效的新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就有14项之多,可以说,企业利用中国松懈的环境监管牟利的时代彻底结束了,取而代之的将是严刑峻法。

法制力道的加强将形成连锁反应,一方面会促使企业加快向“绿色企业”转型,另一方面将引来新一轮环保投资热潮。“绿色”同人才、资金等要素一样,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从现在起,企业需要对产品、技术和获利方式等进行全方位地革新,从而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并抓住绿色商机。

怎样才算绿色企业?

根据绿色竞争力内涵和环保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认为,绿色企业必须满足四大基本要求:首先,绿色理念自然贯穿于企业各个组织系统;其次,拥有完善的绿色管理体系;再次,绿色理念在整条供应链中获得有效落实与执行;最后,企业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并由此取得绿色竞争优势和持久的商业回报。

通俗来说,就是生产过程中不造成污染,不使用有害物质,合理利用能源;所销售的产品都符合绿色标准;帮助和监督合作伙伴达到环保标准;向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等。

影响绿金走向的4大趋势

●环保将成最热投资点

去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预计未来5年,中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将达到3000亿美元,占世界市场的30%。仅政府之力就如此之大。而由毕马威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未来2年中,环保产业将获得最多的风险投资,超过互联网和生物科技,并且将出现并购热潮。这些信号都表明,庞大的绿色商机如期而至,但这要取决于你的企业是否准备好了。

●“胡萝卜、大棒”并施

环境处罚将越来越严格,这点毋庸置疑,但政府部门也意识到,得当的奖励和扶持措施,将有助于达成环保目标。譬如,美国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案为所有符合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标准的项目提供税减免,运用太阳能和地热能技术的公司则获得高达10%的税回扣。

●企业转型绿色加速

未来所有企业最终都要向绿色企业转变,在各项法规的激励和逼迫之下,企业向绿色转型将进入加速期,而缺乏绿色理念的企业将会被动地面临竞争。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性发展模式转变,将促使企业对环保技术与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大。据wpp集团预估:2008年具备绿色概念的产品与服务,全球市场规模将达5000亿美元。

●绿色服务机构将受追捧

企业对于环保的各种需求,将促使服务机构的兴起,譬如合同能源管理(emc)、环境评估和咨询机构等。企业可以借助它们找寻商机或节减环保成本,但现实中,它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据北京希克斯公司总经理李旭刚介绍,emc引进国内已近10年,但过去由于企业环保意识淡薄,缺乏政策扶持等原因,一直没有被广泛应用。而这种状况将随着政府和企业对环保的重视,而逐步得到改善。

相关报道:

绿色竞争力修炼法则

桑德的绿色生意经

ge掘金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