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多元化战略管理:决策程序及其理论依据

摘要:通过对多元战略的理论回顾,总结多元化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流派,多元化战略管理理论对中国企业进行多元化决策的指导意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管理决策程序及其理论依据,试图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理论与企业实践操作间联系的纽带。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战略管理理论;决策程序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企业在原主导产业范围以外的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它是与专业化经营战略相对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学者在研究中对多元化的定义各有不同,早期学者认为多元化是指企业产品的市场异质性增加,强调企业异质性不同于同一产品的细微差别化,更不是产品细分化(betty,1975),后来扩大了多元化的概念,即多元化也指进行投资和合资,使单一组织能够增长或降低整体风险(hoskisson&hitt,1990:ramanujam&varadarajan,1989)。按照wrigley(1970)和rumelt(1982)的划分标准,一般当企业最主要的产品类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小于70%时,这种企业叫多元化企业。多元化经营作为一种战略,本身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一种发展战略的成功还是失败,关键是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分析和有效运用以及适应战略的相关条件。笔者旨在通过多元化经营战略理论回顾和梳理,从诸多多元化理论中找出对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并试图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理论与企业实践操作间联系的纽带。

二、多元化战略理论回顾

(一)多元化战略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

安索夫(ansoff,1957)根据美国1909~1948年问最大的100家企业的发展和变化,总结出企业成长的四种基本方向:(1)在现有市场内增长;(2)开发新市场;(3)开发新产品;(4)多元化。他把他们高度概括为一张图表,即日后闻名于世的“产品市场矩阵图”的雏型。

钱德勒(chandler,1962)认为美国企业的成长一般都经历了四个阶段,与每阶段的公司战略相适应则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组织结构。四个阶段的公司战略可简述为:(1)数量扩大战略;(2)地区扩展战略;(3)垂直一体化战略;(4)多元化经营战略。在第四个阶段,与多元化战略相适应,产生了总公司本部和事业部——简称“事业部制”的分权管理结构,即现代大型工商企业最合理的基本组织结构形式。

1970年,赖利(wrigley,1970)在哈佛商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事业部制与多元化》,在企业多元化研究中迈出重要一步,提出了多元化程度的测量方法及类型划分。

在ansoff、chandler和wrigley关于企业多元化动机和战略选择研究的基础上,鲁梅尔特(rumelt,1974,1982)于1982年创造性地提出了划分多元化类型的方法,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同时他对战略、组织结构与经济绩效问的关系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相关多元化、特别是有限相关多元化公司的绩效好于平均水平,非相关多元化公司绩效最差。

后来的很多研究者把焦点集中在多元化与绩效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由于公司实施多元化扩张同时存在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williamson,1970)、高负债能力(lewellen,1971;1992)、范围经济(teece,1980)、共享资源(chandler,1962)、等收益和代理问题产生的管理者追求私利(jensen,1986:morck et al,1990)、保护措施(shleifer&vishny,1989)、管理者动机(hoskisson&hitt,1990)等成本,因此,有关多元化战略的效果的实证研究(如:hoskisson&hitt,1990;ramanujam&varadaraian.1989:reed&luffman,1986)并不明朗。

近期在多元化战略研究领域形成了重新考虑相关性的含义(farioun,1998;harrISOn,hall and nargundKAr,1993;markides&willamson,1994,1996;stimpert&duhaime。1997)、国际多元化战略(hitt&hoskisson and kim,1997)以及对多元化测量方法的检验(hall and st.john,1994;lubatkin,merchantand srinivasan,1993)等三个研究热点和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高层管理团队(upper echelons perspective)等新观点,同时多市场竞争、成长的限制等新主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多元化理论框架

1989年,ramanuiam&varadarajan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对公司多元化战略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依据“环境一过程一绩效”的逻辑,提出了多元化战略的研究框架。他们把多元化理论研究划分为多元化决策(多元化的动机)、多元化方向选择、多元化模式选择、多元化特征、多元化与结构、多元化与系统、多元化的协同效应等领域,并将前人有关多元化战略研究的成果纳入其研究框架中。笔者认为该框架能够反映多元化战略研究领域的全貌,以下对其中的几个领域进行概述:

1.多元化的动机。一般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直接动机是多元化企业的各业务间存在范围经济,而且这种范围经济不能在企业边界范围外实现。具体表现为:经营性范围经济(包括共享活动和共享核心能力产生的范围经济);财务性范围经济(包括通过内部资本配置、降低风险和税收等财务手段产生的范围经济)、反竞争性范围经济(包括多点竞争和利用市场势力而产生的范围经济)和隐性范围经济(包括雇员、供应商和客户等专用投资引发的多元化动机、债权人的风险降低引发的多元化动机和高层管理补偿最大化引发的多元化动机等因素带来的间接范围经济)。

2.多元化方向选择。多数实证研究表明相关多元化企业的绩效好于非相关多元化企业。

3.多元化模式选择。多数实证研究通过并购实现多元化的企业绩效要好于自我扩张模式。

4.多元化与结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表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结构的影响大于企业结构对战略的影响。

5.多元化的协同效应。多数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多元化是为了发挥协同效应,多元化战略能否成功就要看多元化企业的各业务间是否能够发挥出协同效应。实际上,所谓协同效应就是在各业务间产生的范围经济。

三、多元化的战略管理理论流派及其对当前中国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有关多元化的战略管理理论流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