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奢侈品牌”何以爱不上“中国制造

中国有那么多世界品牌的oem,尽管我们也屡屡表示对顶级奢侈品牌中国制造的落花有意,奈何我们众多能高仿、善a货的盗版工厂还只是经济童话里没有遇见王子的灰姑娘。此前在上海和大连轮番上演的世界奢侈品盛宴传达着两个信号:一是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力正在增强;二是国际化的奢侈品已在事实的消费主义背景下挺进中国市场--但,与这种亲密接触趋势背道而驰的是:《环球奢侈品报告》中文版执行出版人欧阳坤说,据他们统计,有86%的中国消费者会因为奢侈品牌标有made in china的字样而不愿继续购买。

中国人都如此,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呢?当然,我们可以自我安慰地说:奢侈品价值源于文化传承,离开本土可能意味着文化的断层,也就失去了作为奢侈品的主要价值--但这并不能解释顶级奢侈品牌在欧美自由落户的狂热现实。尴尬的答案只有一个:是中国制造消弭了奢侈品牌的核心价值。增长理论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不是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资本积累,而有赖于技术进步或技术积累。奢侈品牌的价值,在于制造文化的价值、存量可控的价值、技术成本的价值、消费心理认同的价值等等,遗憾的是,这些,恰恰与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构架上的中国外贸经济是悖逆的。铺天盖地中国制造的数量并不能遮蔽低技术含量的现实,而这种现实长期未曾纠偏造成三大后果:一是中国劳动力工资远低于劳动力价值,二是环境生态损耗成本拼命兑现成眼前的制造业绩效,三是假冒仿冒不断地恶化了中国接轨世界经济的规则环境。如此一来,即便是世界奢侈品牌爱上中国制造,作为家长的消费者肯定认为门不当户不对、而且有品位失衡的嫌疑,这对那些把企业社会责任等视为品牌传播核心的奢侈品牌而言,无异于自废武功。这,便是人家直言不讳地说在中国设厂的burberry并不能被纳入奢侈品之列的根本原因吧--廉价成了廉价者的墓志铭。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说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脸面。遗憾的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来自于品牌制造业的贡献。历史上,madeinjapan曾是低质品的别名,madeingermany在1890年也是英国人打在德国进口商品上的廉价低质品标记,今天,他们却是优质品的代名词。没有自己的品牌中坚,就不可能对顶级奢侈品牌构成吸引;没有人文而制度的品牌生态,就不可能与顶级奢侈品牌联姻。要让奢侈品牌爱上中国制造,需要我们塑造自己的民族品牌、摈弃无序混乱的魔道竞争、还原劳动力成本的真实价值、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打击假冒猥劣与护假的地方短视行为、大力发展科技密集型产业等等,也许到那时,奢侈品牌与中国制造的爱情上,我们才有发言权或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