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评价选择的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供应链的成功实现,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便成为当前人们争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在众多供应商中选择最佳合作伙伴,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关系的转变,进一步研究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在选择时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具体评价方法,归纳了供应商评价选择问题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最后指出适合未来发展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供应商选择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供应链概念,在全球制造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任何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发挥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一种双赢战略联盟关系。作为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上游企业——供应商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与供应商建立的伙伴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建立的最高层次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谁抓住了作为“中间产业”的供应商,谁就有可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对供应商的选择问题也就成为今天所有企业不能忽视的战略性决策。

二、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关系研究

早期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解决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随着战略管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供应链管理看作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偏重于研究所有节点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偏向于长期计划的研究,而不再局限于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研究。因此,供应商-制造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研究得到重视。

ellraxn(1991),stuart(1993),graham(1994),landeros(1995),

hendrick(1995)等都提出了各自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定义,并都强调了承诺和效力(promise and efectiveness)在优化关系中的重要性。之后对供应商关系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主题上,那就是供应商联盟(supplier alliances)主题。那一阶段mathssens(1993),van den bulte(1994)和manoochehli(1994)等人研究并总结出通过供应商联盟能实现双赢(win-win)、整体供应链的高效率等优势,f.ian stuart(1997)则研究了供应商联盟的优势及其实施失败的影响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很多学者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和供应链整个体系相关的领域,这其中包括对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制约因素研究,国外研究者如dwyer(1987),ellram(1991),landeros(1995)等就指出并阐述了在通过供应链实现真正的双赢优势的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

在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即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信息的共享、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合作关系。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通过合作和协商协调相互的行为,已达到双赢的目的,这种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较好的信息沟通和及时的信息反馈使制造商和供应商提高了双方共同应付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

第二,长期的信任与合作取代短期的合同关系使制造商和供应商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长期伙伴关系,大大减少了双方交易谈判的时间和次数,降低了交易成本。

第三,制造商和供应商相互合作,制造商协助供应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加快产品开发进度,提高供应商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供应商的评价指标分析

供应商作为供应链的源头,担负着制造资源的输入,它的业绩直接影响核心企业的交货水平、产品质量、交货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顾客满意度等方面,进而会影响整条供应链的业绩。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主要是希望寻求能够满足要求,值得信赖的企业作为供应商,保障供应链更好的运行,达成一致的合作目标。

对于供应商评价指标的确立,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供应商绩效评价及选择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966-1990年dickson在调查研究了采购管理联盟中273位典型代理商和管理人员后,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74篇关于供货商选择的论文,对供货商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列出了23种独立准则作为供应商选择评价必须考虑的依据,他同时指出很多准则在对供应商的要求上是相互矛盾的,大多数对供应商评价选择的研究本质上是定性的或实证的,主要处理的是辨明准则或者将这些准则综合成一个加权公式。

weber通过对1966年以来与供应商选择评价相关的74篇文献的回顾,总结分析了供货商选择决策方面的研究,并讨论了选择供应商的准则。在weber的评价准则排序表中价格、供货准时率和质量这三个准则分别出现在80%、59%和54%的文献中。另外,johnson采用企业优异评价方法,认为影响供应商的因素很多,在这其中时间(t)、质量(q)、成本(c)和服务(s)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把关键因素的范围扩大为:质量、成本、交货可靠性、数量柔性、信息和服务。schmit认为不同的公司在选择供应商时有各自的特别要求,他研究了欧洲汽车产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要考虑以下内容:公司战略、管理信息、信息传达、供应商的动机、协调和联盟、决策制定和优先权以及学习。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cims-SCM课题组1977年的一次统计调查:当时我国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主要的标准是产品质量98.5%;其次是价格,92.7%的企业考虑这个标准;69.7%的企业考虑了交货提前期;品种柔性45.5%;提前期和价格折扣30.3%;提前期和批量折扣21%。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供应商评价选择指标的研究中不难发现,以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成本、质量、价格、交货期等指标,试图建立质量和服务有保证的供货体系,基本上承袭于传统的供需管理模式下的供应商管理的要求。这种供应商评价选择模式对于今天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对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动态、合作、竞争的环境中实现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要求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趋势而言,完全不能满足要求。因此,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指标,除了以往的指标以外,对供应商其他方面的要求也要有所体现,如市场的敏捷度、供应商的发展潜力等。

四、供应商选择方法的研究

供应商的选择是一个包含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多目标评价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对于供应商评价选择时所用到的方法和技术,目前较为普遍的技术是由satty.t.l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决策方法即层次分析方法(ahp)。该方法有简单、实用、有效的优点,所以得到广泛运用,并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应用模式,拥有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现在的研究又试图通过多种方法的融合来减少人为因素的主观影响,提高评价的客观性。

其次就是人工神经网络算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建立接近于人类思维模式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选择模型,通过对给定样本模式的学习,获取评价专家的知识、经验、主观判断及对目标重要性的倾向,当对供应商做出综合评价时,可再现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直观思维,从而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效结合,也可以较好地保证供应商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