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用创新的实践打造强势品牌

记者:当前,都市报的竞争十分激烈,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一家报纸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进而做大做强,都会锐意创新,运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打造报纸品牌。《江南都市报》经过数年的不断创新,现在已经成为江西省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南昌招招领先。请问,《江南都市报》迅猛发展的“招数”是什么?

王晖:南昌市只有190万人口,但南昌的都市类报纸就有6家。在这些平面媒体中,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迅速传播,都市报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出现了同质化倾向,一家都市报有了新的“招数”,其他都市报就会立即“克隆”。而解决报纸同质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作为当地龙头老大的报纸必须实施“品牌兴报”战略。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向品牌靠拢已经成为商品消费的主要趋势,由于报纸可选择性的增强和受众的日益成熟,读者对报纸品牌的理性认识已上升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因此,报纸是否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将是决定其能否独领风骚的关键。

要让读者在可选择的报纸中对《江南都市报》情有独钟,就要设法加快读者对该报纸从认可、满意到心理依赖的流程,提升读者对报纸的忠诚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南都市报》决定实行“品牌战略”,把报纸打造成为读者喜爱的品牌报纸。

具体到每一家报纸,由于办报宗旨不同,对报纸的理解不同,实行“品牌战略”的内容也就不同。《江南都市报》在实行“品牌战略”时,从解决都市类报纸的同质化人手,运用系统论的思想作指导.开始了全方位创立品牌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据调查,在南昌市场,10个人购买《江南都市报》,其中3个人是看了报纸内容后购买的,7个人是不看内容就购买的,不看内容就购买我理解这就是品牌效应。

记者:在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面对方方面面的工作,《江南都市报》是从哪里打开缺口,使品牌概念首先植入读者心中,并以此为契机,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的?

王晖:品牌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应当是一个读者看得见的载体。我们首先把创立“品牌栏目”作为工作的重点,《江南都市报》在全国都市报中率先开设“市民热线”,在国内的知名度不断攀升,“市民热线”以“我倾听、我传递、我沟通”为主要宗旨,每天把读者电话反映并经记者采访核实的稿件在报纸上刊发,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

以往,都市类报纸大都以报道社会新闻起家,其中不乏一些“打打杀杀”的场面描写。“市民热线”开通后,我们主动与省厅职能部门联系,增添了“行风政风评议”内容,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邀请省里的厅局长们到报社接听电话,就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让读者直接与厅局长们进行交流。“行风政风评议”热线的开通,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增强了报纸的权威性,体现了主流报纸的特色,报纸的品牌也逐步树立起来。

开通“行风政风评议”热线后,我们在选择评议主题和热线交流内容时,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政府想做的,二是老百姓需要做的,三是媒体应该做的。只有兼顾这三个方面,才会取得政府和百姓都满意的效果,才会达到提升报纸品牌的目的。

2003年11月,我们的“市民热线”栏目获得了“中国新闻名专栏”的殊荣,填补了江西省新闻界的空白。“市民热线”栏目的成功,标志着《江南都市报》在实施“品牌战略”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记者:如果说“市民热线”只是打开了一个与广大读者间接交流的窗口的话,那么,精心策划一系列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则是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直接展示报纸的风采,使品牌效应在读者亲身参与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晖:是的,解决报纸同质化问题,需要从自身找出破解的办法。我们认为,只有策划出属于自己的独家品牌活动,让读者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来,报纸才能真正在读者心中把品牌树立起来。

2001年7月16日,《江南都市报》与江西省慈善总会共同设立了“江南都市报读者慈善扶贫济困基金”。2003年7月至8月中旬,《江南都市报》发起新闻助学活动,一个月刊发新闻报道100余篇,募集爱心捐款289万余元,帮助820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2004年高考以后、新生入校以前,我们刊发了《谁来资助清华北大寒门学子》的大型报道,刊登了求助学子的名单、高考成绩、录取学校、家庭基本经济状况,引发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求助的清华、北大寒门学子均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顺利就学。2005年,我们继续开展助学活动,募捐160万元,帮助寒门学子顺利入学。这个具有品牌意义的活动连年举办,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我们每年还举办江南“新丝路”模特大赛、与南昌市政府联合举办大规模的房产交易会、大型车展等独家活动。通过这些独家的策划活动,将报纸的形象直接展示在读者的视野之中,彰显了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使报纸在读者心中的满意度大大增强。

记者:打开与读者交流的窗口,策划与读者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从而扩大报纸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具有广告的性质,属于树立外部形象的范畴。报纸的生命在于内容,品牌的最终成就靠的是报纸质量。请问,在制造新闻产品的环节中,《江南都市报》遵循哪些理念?

王晖:归纳起来有两句话,即在新闻操作层面上,实现从“放火烧荒”到“精耕细作”的转变;在报纸服务终端的层面上,完成读者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

要想让报纸深入人心,报纸在进一步加强权威性、公信力的前提下,大力提倡“精耕细作”。在都市报的初创阶段,一般都要求记者能及时把消息采回来,以密集的资讯集合,在第一时间内抢发,以赢得读者,我们把它称为“放火烧荒”。由于实施“品牌战略”,这种新闻操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竞争的需要了。在新闻同质化倾向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我们提出在新闻处理上要高出对手一筹。虽然没有太多的独家新闻,但是要有独家处理。我们要求新闻作品要有观点、有分析,提高新闻作品的档次和水平。在新闻形式的处理上,我们也要求包装,在印刷时要精美等,我们把它称为“精耕细作”。

说到底,报纸最终是要让读者阅读的,报纸的竞争,说白了就是争夺读者的注意力,这就需要发现并且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我们提出了“口头新闻”的概念,探索“口头新闻”的写法,力求在表达上口语化,语言生动、活泼,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地域文化特征。在版式处理上,要求有视觉冲击力和现代美学的形态,以此去争夺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达到快乐阅读的目的,完成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

记者:先进的或者说符合“品牌战略”的新闻理念是需要人来执行的,采编人员的执行力是生产高质量新闻产品的组织保证。请问,《江南都市报》采取了哪些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