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教师管理,应多点人文关怀

管理心理学表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动机产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他们的文化层次、审美倾向和个人需要的档次较高,他们在默默耕耘的同时,渴望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渴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肯定和赞誉,渴望独特自我的实现。因此,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心理需要,应给教师多点人文关怀,并以此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一、以人为本,树立教师主人翁意识

人本观念告诉我们: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管理的动力是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学校工作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学校工作的实际,不能违背教师的合理要求。在工作中,应矢志不渝地坚持完善教代会民主监督制,不搞“一言堂”。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发展目标前,要深入到教师群体中,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教师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努力帮助教师解决困难,使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校主人。如在我校,制定学校发展目标前,行政组全体成员首先深入了解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广泛地征求教职员工的合理化建议,然后最大限度地把多数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整合起来,实现二者统一。这样,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一致,教师就会将个人的成就需要和学校奋斗目标联系起来,使学校整体目标变为教师个人目标,有利于教师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为达到预定目标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拼搏精神,积极投身于学校各项工作。

二、尊重教师,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尊重需要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被理解、被肯定的需要。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在学校中,只是分工不同,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们常说:“校长的生命在教师之中。”校长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同时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一所学校,不同的教师尽管年龄不同、经历有别、知识有高有低、能力有大有小,但各有所长,学校应该信任、尊重、爱护教师,因人而异地发挥其特长。尊重教师不应是一句口号,而应落到实处。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所以要尊重他们的才能;每个人思考及看法的角度不同,所以要尊重他们的谏言。作为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人格,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从工作、学习、生活上关心每一位教师,多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政治上,关心他们,满足他们入党、入团的要求;工作上,依靠他们,支持他们,充分授权,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学习上,支持他们,使他们获得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生活上,帮助他们,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满足他们子女的入学要求,为他们消除后顾之忧。

三、善于发现,赏识教师的业绩和荣誉

有人说,在以人为本的时代,管理的境界在于发现,也就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独特发现。管理者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培养了多少人。每个教师都有其智力的强项与特长,只是有的人特长被发现了,发挥了作用;有的人特长未被发现,未被承认,未能发挥作用。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和发掘每一位教师的创造能力,善于发现乃至挖掘教师工作的“闪光点”和优越于其他教师的强项,放手让其实践,并及时肯定价值的劳动,促使其不断自我完善。当发现教师取得成绩或获得荣誉时,学校要设立教师荣誉栏,把教师的荣誉、工作业绩公布于众,让全体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充分了解,这样既可以使教师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责任感,并能不断激发出工作中的动力,又可以为其他教师树立追赶的目标和榜样。例如在我校,从早几年开始,已形成了这样一个惯例:每周教师例会时间,学校各线主管领导都要进行赏识教师的活动,及时捕捉教师的闪光点,发现教师的点滴进步,并对教师的劳动成果给予及时肯定,给予鼓励,使每个教师获得一种再接再厉的内驱力,精神更加振奋,工作热情更加高涨。

四、率先垂范,管理者要当好教师的楷模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是教师的教师。”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透出学校管理中校长自身模范作用的重要性。“其身正,不令也行,”工作中,学校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作为典范;以公正、廉洁、吃苦耐劳、一视同仁的品质当好楷模;以实事求是、锐意创新的思想作风总揽全局……“身教重于言教”,学校管理者要善于用人格力量、用非权力影响力实施管理,多一点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少一点指手划脚、空头说教。如,要求教师勇于改革,敢于创新,领导就要站在教育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做领头雁、航向标;要求教师教风端正,领导就要作风扎实,坐得住,沉得下,到师生中去,听呼声,看情况,不断完善管理策略,提高管理效果。总之,就是要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和魅力去影响和激励广大教师。

(责任编辑:胡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