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对乡镇高中教师心理问题的分析及管理策略

摘 要:目前,以应试教育恶性竞争为主导的诸多原因使乡镇高中教师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学校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端正管理观念,调整管理策略,积极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全面开创学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中教师;心理问题;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14-03

一、当前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

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两次调查数据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注意。2000年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50%,其中,自卑心态严重者占69%,嫉妒情绪、焦虑水平等偏高;2004年10月对北京100所城乡中小学的2000多名教师进行了一次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1.23%的中小学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9%的老师已经构成了“心理疾病”。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等也显示,接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70%的教师有时是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1]而“高中教师过半有心理症状”——这是西安市教育局对七个区县高中教师调查后得出的一个结论。[2]

鉴此,仅就乡镇高中教育而言,要想得到良性发展,必须对其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予以高度重视。

二、乡镇高中教师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分析

引起乡镇高中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也与职业生涯和个人心理素质有关。

1.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是增多教师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还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与日益提升的高学历化、名校化用人观、人才标准形成尖锐矛盾,为应试教育的长期、稳定、顽固存在提供了客观条件,并使之成为历史的必然。尽管提法千差万别,升学率仍然是多数乡镇高中办学水平评价机制的主导标准,教学成绩是评价教师的唯一砝码;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中产生的教师聘任“末位淘汰制”其实就是“分数末位淘汰制”,至于职称评定、按绩取酬、评先晋级等等则更无不以分论定。这就将学校、教师推进了一场以学生的考分为中心的无休无止的激战之中,教师们彼此都成了竞争对手,甚至是潜在的敌人。过去的顺口溜“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已经演化成了“分分分,老师的命根”,教学成绩的竞争实质上已经演化成了教师的生存竞争,教师整日在竞争激烈和人际关系紧张的环境中生存。普遍存在自卑、嫉妒、焦虑等心理问题。

2.当前乡镇高中教育的难度增大,引起教师心情失落。

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近年的高中发展和乡镇居民对高中教育的需求多少都带有一些盲目性,致使高中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德困、学困生比例上升。其中来自家庭教育状况不佳的贫困或单亲家庭等弱势社会群体、甚至犯罪的家庭学生比例增加,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难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师整日辛劳,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自身成功的失落,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加重。

3.事故处理的负面影响,造成教师心理忧虑。

学校内外发生安全伤害事故,不管原因何在,处理起来总是学校输理赔钱。而学校往往实行承包责任制,层层加压,教师成为责任的直接承担者,学生安全问题成为教师头上的紧箍咒,整天提心吊胆,积郁成疾在所难免。

4.学校管理功利倾向严重,师生人本地位失衡。

唯分评价机制促成了学校管理的功利倾向,干扰了改革的积极稳妥发展。诸如“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等非学校管理理念的渗透,人为地给教师们制造了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压力。这些压力没有转化为教师工作的动力,反而使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教师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

“以人为本”这一教改核心理念的确极大地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却没有得到这种“人本主义”精神光辉的充分照耀。例如,学校领导在表扬教师时,常以那些带病工作和主动放弃婚假、节假、公休日加班加点、加大自身工作量之类的教师为榜样,倡导苦干精神。显然,这些领导缺乏生命意识,没有对教师的生命状态、乃至身心健康引起足够的关注。甚至还有一些学校领导不懂文明管理,常常不顾教师的心理感受和尊严,对教师随意冷淡、肆意训斥,甚至整天手拿“下岗”的大棒恐吓老师,使相当多教师的心头笼罩着一种长期蕴蓄、积压成的忿闷情绪。

5.消极的情绪长期积累,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角色要求他们在工作能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而始终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一些教师常说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不管自己有多么不开心的事,只要一走上讲台就仍然要用饱满的热情去对待学生。”然而,教师在工作中、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遭受各种挫折,而社会角色的要求促使教师一再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如果教师不善于自我调节,平时缺乏必要的宣泄,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将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

6.超负荷工作,导致身心疲惫。

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调查,近五成受检测的教师感觉“工作太累”。在这个群体中,高中教师又直接面对改变学生“命运”的高考,每天工作时间大多在十小时以上,双休日往往要补课,形成超负荷运转,体力被无情透支,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这六项之外,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受到其他外界环境的冲击,例如信息源的多元化与教师的知识技能老化而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和乡镇教师经济收入偏低而引发的不公平感,社会提供个人发展机遇的增多和教师对本职工作不安于现状的心理冲突,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考核评优等方面照顾关系、考虑亲疏以及教师教育上“有心无力”的无奈等等,都导致了高中教师心理问题的存在和累积。

三、学校对高中教师心理问题的管理策略

教师的心理健康,说小了,关系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层次;说大了,影响无数孩子们的成长,决定着下一代以何种人格状态立足于未来。自古以来,人们把教师看作和父母几乎并驾齐驱的人生领路人,其爱或能春风化雨沐浴孩子健康成长,其恨或能阴霾不散给孩子成长留下阴影,甚至直接引发诸多悲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教师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者要正视教师的这些特性,在注重管理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学校领导要关心、尊重教师,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要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

2.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质量观。

作为学校的领导,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师观。教师的能力、专业水平是有差异的,在管理工作中,要承认这些差异,要给每一个教师自我完善的机会,使每一个教师都满怀发展希望。要科学地看待教师的工作成绩,科学地评价教师的能力水平,不能简单地用考试分数来给教师排名。在用人策略上坚持特色特用,用人所长,为每个教职工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在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底线,加大心理调适力度,做好思想交流工作,创设多元发展台阶,采取“小步子,不停步”的渐进改革策略,提高革新平滑度和适应性,增强改革的和谐效应,杜绝改革可能产生的一切消极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