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始于管理终于和谐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和谐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而实现和谐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这需要明确高校管理的基本定位、完善高校管理理念、建立高校管理法典、严格评价制度、创建高校发展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和谐

作者:郑其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

今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是最近的10年。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在第18次咨询委员会会议上讲,“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不平凡的10年,谱写了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总之,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发展、大改革,成就巨大、举世瞩目”。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感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发展一帆风顺是幸运的,但却是不多见的。发展往往是艰难的、甚至是充满风险的。艰难创业不仅劳其筋骨,而且还要苦苦思索。这些年,高校的发展在困难中探索出路、在矛盾中寻求突破。一个最深切的体会是,对立造成和谐,相反才能相成。这些年的高校改革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做大与做强——规模与水平的关系。

做任何一项工作,开始的定位和起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先做强后做大、可以先做大后做强、可以既做强又做大,甚至可以先做起再完善。这方面不能模式化、不能经验主义。我们增设专业,常常是先做起再完善;扩大招生、建设新区,都是先做大后做强。做强做大是最理想的,但也是最困难的。所以,选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要因事而定、因条件而定,不能轻易肯定一个、否定一个。做大与做强的模式可以不同、次序可以不同,因为法无定法、与时偕行;关键在做,而不是坐而论道。

2、关于必然与或然——确定与不定的关系。

“必然”是“一定”,而“或然”则是“有可能、不一定”。对必然的东西我们常常心中有数,而对或然的东西则常常漫不经心。今天,我想更多强调对或然的重视。或然不是侥幸,不是缺乏自知之明。因为必然存在于或然之中。对或然的东西的争取,不仅会让我们得到意外的收获,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勇于进取的精神。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原因的偶然组合常常会获得巨大突破。所以,对必然的东西我们理所当然地要重视,而对或然的东西也要满怀信心地去争取。若没有这样的心态,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行动。许多工作不能只务虚、不能等万事齐备、不能蜻蜓点水,必须横下心来去做。做成了上一个台阶,做不成则靠近了一步。

3、关于唯实与唯上——规律与现实的关系。

在大多数情况下“实”与“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遇到实际情况与政策制度相背离、客观规律与领导意志相矛盾的情形。因此,许多事情常常构成非此即彼的相斥选择,在是与非的问题上只能按照“二值逻辑”行事。自古以来,虽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说法,但人们又一直倡导“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这实际上就是道与君、义与父之间矛盾客观存在的反映。我们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权为民用。

4、关于困境与顺境——环境与理智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就是说,困境与顺境常常是轮番出现的,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种状态上。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决定的。但在困境与顺境面前,不同的人却表现出不同的境界:有人困境中奋起,有人却在困境中一筹莫展;有人在顺境中春风得意、扬鞭奋蹄,有人却在顺境中江河日下、以至走向堕落。困境考验人的意志,顺境考验人的理智。我们赞赏的是困境中的坚韧、顺境中的理智。因为困境过后是顺境,许多时候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当坚持一下就上去、松懈一下就下来的时候,是最能考验意志的时候;当最感难耐的时候,恰恰是快要突破的时候。因此,我们要做到身在困境、心在意境。

5、关于心理与物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这是一个历史话题、一个哲学话题、一个古今中外一直探索的课题。它的起点是相信人心可塑、相信精神对物质的能动性。它的终点则是给人以自信、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这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民族的软实力——精神力。它在内部具有鼓舞力、规范力,在外部具有影响力。我们的实践已经多次证明心理对于物理的作用并总是将心理因素、精神魅力发挥到及至。我们相信,规律不可违,精神不可丢。

二、今后高校发展背景思考

1、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1)在实施大众化教育的同时,打造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世界各国纷纷提升高等教育的目标,并把开放发展作为战略的核心目标。如,美国制定了“2061计划”;俄罗斯制定了“振兴俄罗斯计划”;德国制定了“顶尖大学计划”,决心建设十所世界顶尖的精英大学;日本制定了coe(卓越教育)计划、“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战略,决心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韩国制定了kb21(韩国21世纪人才)计划、“创新型”国家战略,重点支持研究生院和学科发展;新加坡制定了“卓越大学计划”,决心参与高等教育领域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巴西也制定了“国家创新法”,等等。

(2)中国提出自主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型国家目标。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一番大刀阔斧式的大规模发展、整合、改革之后,将大学划分为了若干个层次,目的在于既要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又要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3)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陈至立(时任国务委员)于2007年12月22日在第18次咨询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6个奋斗目标:①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各类高校相互促进、各具特色、健康发展的格局。②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大批各类优秀人才。③高校拥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④相当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支撑发展,引领未来。⑤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力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人才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高。⑥高校具有一流的管理,依法自主办学的自主权切实落实,高校拥有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这样的高等教育,将是培养和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思想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优秀人才的摇篮,将是推进知识创新以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