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企业战略转型之七:和谐生产方式

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大规模生产的供求矛盾。但是始终没有人提出有效的对策。

以张西振和王甲佳为代表的和谐生产方式学说给了我们新的视角:和谐生产方式是解决大工业化时代严重供求矛盾乃至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路吗?

首先我们来认识这种经济危机蕴含的基本逻辑。一般的经济学常识是,当供求失衡的时候,市场经济是一个调节器,它会通过价格等机制自动调整供求关系,使得商品的供求不平衡状态,主要是指经济的严重供过于求状态。通过价格战减产或者退出达到新的供求均衡。

为什么会难以达到新的供求平衡而不断累积产能过剩最终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答案来自于两方面,一是个性化和不确定性需求的大量增加,这导致需求与供给严重脱节,不对称;另外一方面,来自于高退出壁垒。特别是厂房和机器设备的高退出壁垒。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陷阱式盈利结构问题,低进入壁垒高退出壁垒,其出路只有四条:

一是通过不断收购兼并壮大规模,通过规模经济和扩大市场份额打价格战,消灭竞争最后变成整个市场的垄断者或者寡头,比如现在的格兰仕和长虹联想走得就是这个道路;二是价值创新,比如雅昌印刷和海南航空走得就是这条道路;三是转型和产业升级;四是和谐生产方式.

那么和谐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它就是在满足个性化不确定需求同时化解大规模生产矛盾,让供求关系更加平衡更加和谐的一种科学生产方式.和谐生产方式将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科学理论.

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任何企业的经营是建立在资源的稀缺性假设基础上的,否则也就无所谓精益管理战略管理等等.面对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不确定性需求的不可调和,前面说道产业升级和转型.但是这里有一个约束条件,那就是如果企业都有能力升级转型的话,那么9亿农民怎么办,农村消化不了这么多劳动力.而和谐生产方式应该是建立在该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因为它充分考虑了9亿农民的现实约束条件问题.也就是说和谐生产方式是建立在现实条件下的最优解

和谐生产方式是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资源稀缺的大时代背景下的,是追求和谐是一种管理哲学.其根本的思想建立在追求不确定个性化客户价值诉求和能力单元柔性和管理支持等价值实现的能力的对接,最终解决的是客户需求与企业供给的最佳对接,无缝对接的问题,也就是追求最佳资源配置效率,达到资源管理的和谐理想.减少不平衡的供过于求的资源浪费根本问题,和谐生产方式在当前提倡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具有特别化时代的意义.

和谐生产方式具有革命性的特征.那就是颠覆了大工业社会规模经济生产与个性化不确定性需求的根本矛盾,这种矛盾是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和谐生产方式的基本假设是建立在个性化和不确定需求的客户价值诉求基础上的.它的解决办法是通过能力延迟整合和深度支持服务加以价值实现的,其本质就是通过能力单元的分离和调用,通过能力单元的不同排列组合,以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不确定性的价值诉求,而这种诉求的是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所谓船大难掉头.同时,通过总协定的管理模式,又解决了小企业或者能力单元的管理落后或者难以标准化问题.达到了管理的规模经济效应.它是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性与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与灵活性交集.既有大企业的规模经济,又有小企业的灵活性和专业化分工效率.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

廖晓,作为和谐生产方式理论积极参与者和倡导者,通过对东莞和温州在次贷危机的影响对比发现,温州企业具有类似和谐生产方式的雏形,具有大企业的规模经济,又有小企业或者能力单元的船小好掉头和专业化分工效率,正因为如此,温州比东莞的遭遇冲击少多了.也许这就是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的另外一条合理的路径.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生产方式,这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

进一步交流请登录:

www.erichles.com.cn

www.erichl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