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 浅析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6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郭会娟

以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的改革开放到2008年已是30年的时间了。30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但不容置疑的是,30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上,而且在精神上、思想理论上,也带来了空前的解放和活跃,如“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等。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这些人性化的理论,对于教育工作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来说,更是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

何谓大学和谐师生关系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大学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体现和谐社会的理念和精神。因此,笔者认为大学和谐师生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和教育体制影响下,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民主平等的地位、作用和相互理解尊重的态度,通过师生双方积极的沟通交流从而形成的有共同的价值目标的纯洁关系体系。大学师生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学科意义的复杂体系,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界定。在这里,笔者为了突出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特征并易于操作化而采用了此定义。

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现状

2008年9月,笔者对河南省七所高校的两千多名在校生做了有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一般。学生对当前师生关系‘很满意’(3.1%)和‘比较满意’(20.7%)的比例不高,大多数学生满意度为‘一般’(60.5%),少数学生对师生关系‘较不满意和不满意’(15.7%)。”可见大学师生关系也存在着不和谐的一面。笔者在此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以简要描述目前我国高校中师生关系的状况。

情谊关系型:师生之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老师在 学习和生活上关系学生,帮助学习成才和成人。有的老师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学生经济上的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学生尊敬老师,也为老师做一些应该做的一些小事情,师生和谐。2、交易关系型:由于市场经济元素的影响,金钱进入大学师生的交往领域不可避免,老师做课题需要人手,自己的学生自然成为首选群体,学生需要进行专业的实践活动,跟着自己的老师做事自然是最佳的选择。师生之间有了一定的利益交往。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产物。此种关系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比例会逐渐增大。3、工作关系型:老师上完课走人,跟学生根本不认识。学生下课以后迅速离开教室,跟老师连个“再见”也不说。这种师生关系是近些年出现的。因为大家都很忙,老师上完这节课要忙着去赶下一节课,学生下课以后还有没完没了的实验。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大学,人人都很忙,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了。

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指导

把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与提高师生自身素质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30年经验告诉我们,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重视物的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人的发展即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对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我们也不应仅仅局限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层面上,注重精神文明,努力提高高校师生自身素质也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品行学识,教学能力,气质修养及人格魅力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师生关系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品德修养,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由衷的尊敬和爱戴。高素质的教师能够在师生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巧妙运用教育机智,使可能激化的矛盾缓和以致化解。高素质的大学教师善于把握语言艺术,运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运用幽默的语言充当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并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熏陶、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向师之心、尊师之情。学生自身素质也必须提高。一些学生人文知识贫乏、理想信念淡薄、师道意识缺乏、诚信意识欠缺,不懂得如何为人处世,自我封闭孤立或目中无人,不听从教师的教诲,也不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导致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的紧张。因此,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也刻不缓。

把组织高效教学组织方法与平等的师生地位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30的经验中,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将这一经验过度到师生关系层面上来,笔者认为高效率即有效的组织教学而社会公平则等同于平等的师生关系。

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 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高效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活动基础上的。师生教学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态度和体验。通过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对自己和对方的信任就会增强,师生感情就会超积极的方向发展。

(1)、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新形势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多渠道使得守旧的纯口述是方法不再有特别的吸引力,加上80后90后的叛逆,教学方式的革新已迫在眉睫。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在课堂上穿插一些问答、讨论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也可以让学生讲课,师生换位,增强师生双向交流。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课间课后的时间,主动和学生交流,尽可能减少师生交流障碍。

(2)、教师应该努力创造和谐的、全面准确地反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教育情景,努力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授之以“鱼”的角色转变为授之以“渔”的角色,甚至与学生共同去发现“渔”。教师要冲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堂、教材”三中心的束缚,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即参照有关知识的形成与运用效能,选择客观材料为载体,设计问题情境,进行师生关系平等对话,共同作为教学主体、全面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以长期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3)、实行全面导师制。 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对学生比较容易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本科生中更全面的推广导师制,是改善师生关系的较好途径之一。学校可以提供各专业导师的资料,并对学生进行性格兴趣和潜力的心理测试,结合学生主观偏好选择和心理测试结果有效合理的安排导师,保证导师制的高效性。

学生进入高校必然是为了接受更高一层的教育,通过高水平的教育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故只有从学生自身需求出发,强调通过高效的教学增进师生关系的同时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文本,通过改进组织教学方法,建立平等师生地位才能促进大学师生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

3、营造优良稳定的育人文化环境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改革开放必须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就是要稳定,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正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总结30年的经验就是,稳定压倒一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高校文化是高校内涵建设的灵魂与核心。高校文化建设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三者共同作用,对外形成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吸引力;对内则影响学校成员形成共同的信念和和谐的氛围,产生凝聚力。高校文化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而是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高校文化具有导向激励、熏陶和识别的功能。通过大学文化建设使学校形态、文化形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为学校实力、校园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实现学校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形成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良的育人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充满科学、理性、温馨的大学文化环境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4、健全大学评教机制。

改革开放经验的第四个结合: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改革开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教师非圣人,教师也需要优良的物质保障。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本科生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事实上,在很多学校,教师的发展和声望不是取决于教学,而是科研,特别是科研成果的发表数量。一个教师不管他教学如何成功,如果没有科研成果就当不上教授。于是,在美国一些著名的高校就流传着“不出版便死亡”的说法。高校的教学功能实际上被放在了第二位。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一流学者在讲坛,二流学者做科研,三流学者在讲课”。这种说法除了传统的科研和教学关系之外,显然还包括了收入因素。课时费作为教师收入的基本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金钱取向进而影响了教师在衡量教书与科研两者时的态度,这便是笔者想阐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工资依据职称而定,而职称则大多需要强有力的科研成果支撑,当教书与科研因物质报酬而分处两种截然不同的地位时,教师工作的侧重点发生了扭曲,师生关系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故加强完善评教制度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

将师生关系纳入教师评价,将是改善高校教师工作重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学必须改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使教师从“挣学时吃饭”、“凭论文升职”的现状中解放出来,将心思才能集中到推动、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上来。现在大学普遍偏重科研,而且多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考核,很多教授戏称自己搞科研相当于农民在挣“工分”。大学要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使人们普遍认识到,通过和谐师生关系的营造,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批思想健康、感情丰富的人才,其意义和价值不亚于发表十篇二十篇论文。在美国正规大学中,教授年度评审的最重要的内容就包含师生关系。学生在每学期结束前两周对教师进行书面打分,主要打分项目有:“教师的教学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是否鼓励学生来咨询”;“是否对学生的要求和感觉敏感”等,该成绩被校方存档并作为未来提职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师而言,有了这种机制,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有可能变“他控制”为“自控制”,使增加师生交流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建议在高校设立“伯乐奖”,学校对深受学生爱戴、识才、育才有功的教师应给以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包括升等晋级和物质奖励。在教师评价中合理听取学生的意见,将师生关系纳入评价中,必然会促进教师增强与学生的交流。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国家重新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劳动的观念,对学制、教材、教学时间都作了安排,整顿了教学秩序,恢复了师范院校,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恢复少先队组织、中学共青团组织。自此,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步入恢复、调整和发展轨道,百业待兴。改革开放30年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指导下,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正在迎难而上,循序破题。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回顾30年的艰辛探索,教育事业前行的每一步,都使无数中国人的命运发生改变;回望30年的非凡历程,教育事业改革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为国家和民族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未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尹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2] 甘诺,白晓东.浅析网络时代教师教色的新定位 [j].远程教育.2001.(11).

[3] 袁绪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回望与前瞻 新华网

[4] 吴岚.知识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 [j].电化教育研究.2001.(1).

[5]“十个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总结。 中国网

[6] 林丹:为学生服务——高等教育质量的终极目的 期刊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04年 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