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与质量控制探析

摘 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影响到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高校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部审计 审计管理 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8-106-02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审计基础工作,还是审计质量管理和审计风险控制等都有待于加强和完善,特别是审计质量管理和控制。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影响到审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发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加强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管理与审计质量

高校内部审计是教育系统(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内部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按照职责分明、科学管理和审计独立性的原则来设置。我国教育系统(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始于20世纪80年代。高校内部审计最初只是为了高校内部的查错纠弊和加强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主要在于财务收支审计,即防错纠弊。随着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办学投资多元化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和外向化,高校内部审计也在评价财务、会计的同时,逐步向管理和服务方面延伸,审计目标也明确定位为“促进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理念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与其他部门平行,且审计机构主管领导大多是学校副校长或党委副书记。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不高,权威性和自主性不足,影响到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另外,许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项目的选择和时间安排等缺乏客观标准和科学性,审计业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体现不够充分,有些工作由于受到上级领导或其他部门的干扰,审计独立性和影响力受到很大的削弱,降低了审计职权的行使力度,审计职能无法正常发挥,审计结果和建议不能有效执行,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的规避。

二、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与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涉及的因素很多,包括法治环境、决策和管理水平、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人员素质等。但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因素,即人的综合素质。人的行为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人的思想觉悟、道德规范、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应变能力等直接影响着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的客观、公允和真实情况的判断能力,影响到最终审计结果和建议。一个组织如果缺乏对人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质量和效益。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道德、能力、知识结构、技能和敬业精神等方面。

1.意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审计风险意识,要明确审计工作的目标是以促进组织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是为学校整体大局,为全体教职员工的根本利益服务的。责任意识不强、服务意识不足,审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势必影响审计人员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影响审计主体的审计质量。

2.道德。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如果缺乏思想觉悟和敏感性,缺乏道德规范,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存在一定的好感、同情、偏见,对审计所查出的存在问题或隐瞒的事实忽略,不予重视或轻描淡写,对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都会严重影响到审计的质量,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审计结论就会出现偏差。

3.知识结构。知识,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是必须具备的必要条件,现代内部审计要求内审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管理知识等三层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对审计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是影响审计结果的重要因素。

4.技术技能。能力是知识和经验的有机结合。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审计工作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即审计技巧、观察能力、判断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解决问题的建议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些综合能力是审计人员对审计质量的控制点,能力强弱不同,审计结果的质量也会不同。

5.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指审计工作人员从事审计工作的一种执着程度和追求。如果审计人员对本职工作不热衷,缺乏进取精神和追求,甚至有厌倦情绪,工作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消极怠工。另外,要是审计人员的合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就想跳槽,不安于现状。审计队伍不稳定,审计人员精神状态不佳,审计质量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高校内部审计项目管理与审计质量

审计项目管理是指对审计项目从业务安排到审计报告出具全过程的管理。审计项目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公告等各个环节。审计质量体现在审计项目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上。高校内部审计在计划阶段的管理目标主要是项目立项的必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基础。科学合理的选定审计项目,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内部审计人力不足和审计任务繁多的突出矛盾,而且为审计方案的准备和实施打下基础。做好审前准备,开展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审计质量的第二个环节。在审计准备阶段,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进行审前调查,充分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在取得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复核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审计重点,编写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阶段是整个审计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审计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核心。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是形成准确审计结论的基础和保证,审计证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审计结论和建议的质量,审计人员必须按照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要求,认真编制审计底稿和审计日记,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确保审计方案落实到位,否则内部审计的质量就难以得到控制。审计报告阶段的管理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又一环节,加强报告阶段的管理,对保证审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报告阶段是对审计过程所有审计材料的汇总,是对取得的审计证据和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是把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查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最终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和审出问题的集中反映,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审计报告的编制程序,即审计组起草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报告,避免出现纰漏。审计公告阶段的管理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最后环节。公告审计结果,能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加大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同时能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对审计质量的监督作用。

四、对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几点建议

1.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审计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经济监督活动,是一项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常规性经济监督工作。它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也需要被审计单位对于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高校内审计机构的设置应在人员配备、经费和工作等方面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确保审计工作不受被审计单位及其他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干涉,才能体现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将内部审计工作紧紧围绕高校的中心工作和领导关心的问题来开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评价与服务作用。要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重点解决同级监督中取证难和内审部门缺乏权威性的尴尬地位,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监督是一种服务手段,高校审计部门应寓咨询服务于监督之中,在审计监督中体现服务,在咨询服务中强化审计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内部审计的环境控制、过程控制、风险识别和控制、信息交流反馈和内部审计的监督激励机制等制度,严格规范审计程序,切实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要强化和培养管理层内部控制和审计意识,帮助审计部门排除工作干扰和阻力,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强化协作意识,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建立友好和谐的审计与被审计关系,为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