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房价拐点•辩日•定位

著名经济学家徐滇庆教授就房价的拐点与人打赌一事,果然登报道歉了。然而他又否认是专门为赌输而道歉,颇像孔子的面对“两儿辩日”。不过,在两儿辩日中,孔子自认“不能决之”;而对于房价拐点的争论,徐教授扮演了两个人的角色,既有孔子的高姿态,又是辩日之一儿。对于等待观望的购房者来说,除了要降低期望值,还得靠自己进行理性地选择。

两儿辩日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郊游,碰见两个少年在争辩。一个说:太阳早晨升起时离我们最近,到中午时离我们就远了。另一个少年认为正相反。两个少年谁也说服不了谁,都固执己见。认为太阳中午时离人们远的根据是,太阳早晨升起时像一个撑开伞的车蓬那么大,而到了中午只有果盘那么小,所以太阳早晨离我们最近,中午离我们就远。认为相反的那个少年也有自己的道理:太阳早晨升起时我们感觉不到热,到了中午就感到特别热了,这就说明太阳从早晨到中午离我们越来越近。两个人越争越激烈,刚好看见大学问家孔老夫子路过,于是他们就请孔子来裁决,孔子竞不知道如何该如何回答。两个少年讥笑道,都说你博学多识,原来不过如此。按照现在的说法,太阳离我们是否越来越近,即是否对我们构成一个拐点;如果把楼市视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阳光工程,那么楼市是否出现拐点,也就成了现代版的两儿辩日,不过这不是一个笑料。

其实,孔子在两儿辩日中所表现的无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类整体的科技力量还达不到那个水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当然可以进行精确地测量,但是也需要明确在什么季节、在什么经纬度进行观测,否则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仅仅以视觉、体觉为标准判断远近是不行的。判断远近的标准是主观的,得出的结论当然很难保证其客观性,往往靠不住。既然一切以时间、地点,主客观相符的程度为转移,那么面对两儿辩日的争论,我们就需要跳出他们所设定的思维定势,进行独立地判断。在楼市的“拐点论”和“非拐点论”之争面前更应当如此。所谓的拐点本身是一个需要界定的问题,并不像辩日中太阳远近那样简单,因为这里面含有一个边际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楼市的价格中,除了绝对值的升降之外,还有一个增幅,即涨价多少的问题,两者说的不是一回事。

楼市的“拐点论”和“非拐点论”之争,不像两儿辩日那样超然,其中存在着房地产商、消费者、政府的职责与政绩的表现者等等之间的利益博弈,他们各执一端,都有利益驱动的因素在其中。即使在房地产商之间,“拐点论”和“非拐点论”之争也是如此,因为这可能是他们各自的竞争策略,是一种促销方式,涉嫌炒作。其中的一些假象也值得警惕,例如一些房产中介公司雇用民工假装购房者排队、渲染紧张气氛,使得购房需求被恶意放大。不仅是房地产商也在与消费者博弈,还有向当地政府的调控措施施压的因素。消费者当然希望政府平抑房价,但是房地产开发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政绩表现的定势也使得政府主管部门犹如“孔子不能决也”。房地产商说的拐点是涨幅,消费者期盼的拐点是降价,而社科院《房地产蓝皮书》的权威解释则是两者的折中,那么正在等待观望的购房者,只能根据自己的定位,好自为之了。

徐教授的道歉似乎给出了一个信号:政府不会为楼市的消费者“救市”;不过这反过来却可以看做对房地产商的“救市”,他们不必再用排队抢购的假象搅局。的确,房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有购房需求的消费者是否具有相应的支付能力,只有自己最清楚,正需要进行独立判断。正如判断太阳的距离要明确参照系一样,何时购房也要根据自己的定位作出理性选择。如果是投资,要分清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还要看自己是否具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相应的投资知识。在其间凭着自己的感觉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遇到两儿辩日式的争论,不同的利益主体各执一端在向我们施加影响时,我们就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他们的说辞俘获,更不能不自觉地为实现他们的利益而推波助澜。或许我们在消费上成熟起来,流动性过剩的炒房就失去了一个题材。

不仅房价是如此,股市、车市还有其他的热点消费领域,随时随地都有“拐点论”和“非拐点论”之类的“两儿辩日”发生。舆论一律,往往会窒息人们的思想:但是在多元鼎立中人们各执一端,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各执一端的争鸣。既不要听风就是雨,也不要以为就没有了真理。如果这种“两儿辩日”和我们的利益相关,我们就要学会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避免主观、片面性,同时也不要迷信什么权威。政府救市的奇迹是会有的,但是须知那救的是“市”,并不会以我们个人救世主的福音出现,机会与风险总是并存着的。

邮箱:zhanghuaqiang54@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