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校长共话管理之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形式也从过去的“粗放型”向“精细化”逐渐转变,这对院校长的管理才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种大趋势下,当今校长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与职能?本期我们邀请各院校畅谈各自观点,交流管理心得。

主持人:万祎 投稿邮箱:amelie_van@yahoo.com.cn

张伟贤:

成功管理=无情执规+有情关怀+有效沟通

江苏武进城市学院院长

有人说,成功管理=无情执规+有情关怀+有效沟通。无情执规是指让制度说话。校长负责制,并不是事事都要按校长的意志办事,特别是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没有一定的管理规范很难有和谐有序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有情关怀则是指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人性化,有人情味;有效沟通则是指勤于交流,有人说,管理就是沟通和协调。

事实上,我对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权变管理理论比较认可。“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一切随条件而定”,这句格言就是权变管理的核心思想,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而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校长的职责在于为他所应为,而不为他所不应为。校长应该在领导班子内部实行分级负责制的原则。“一把手不是一把抓”,什么都要挂个名,安全、卫生、基建、体育,哪怕是计划生育,样样抓在自己手中,看似权力大,实质是放掉了大权。不把权授给分管的领导,自己成为光杆司令,那才会真正的失权。

学校中任何一项重要的任务都必须由一个团队来完成。校长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优化教师团队的组织结构。这个团队的教师不一定都优秀,但组合到一起可能是优秀的。所以,校长应该在坚持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理顺并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规定各自的责任、工作目标以及职权范围,使学校所有成员在学校总体目标指引下,尽职尽责,相互协调,校长不可事事插手,但也不可事事不问,达到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至于管理方式与管理风格的区别,我的理解,管理方式是与管理行为相联系的,而管理风格则是指某个人的特定的、稳定的管理行为习惯,一位校长通过长期教育管理实践形成的独特的管理风格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他的管理行为及方式。

卢志文:

校长要向企业家学管理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一提到校长向企业家学管理,很多人会立即表示反对,认为“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不是工人”,“学生不是机器”,“教育的过程不是加工零件的过程”。这些话本身没有错,问题是我们混淆了“教育”与“学校”的概念,学校组织如何高效运作,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这是管理问题,和企业管理是相通的。

另外,“学习”的本质并不是全盘接受,机械照搬,而是取其精华,消化吸收,借鉴启发,为我所用。企业管理面向市场,身处生存竞争的大环境,要求管理者必须有精明的战略管理、精细的过程管理、精准的绩效管理,其中值得校长学习的东西很多。

当然,我们需要学习的并不仅仅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而更多的应该从企业管理的理论、观念、思路、原则、方法中获得有价值的启发。

世界著名质量管理大师朱兰博士指出:“21世纪质量运动的重点将从制造业转移到教育、医疗保健和政府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中也有这样的话:“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应用于教育。”

校长向企业家学管理,是一种“取法乎上”的学习行为。

企业在市场中搏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就会被淘汰。企业总是站在国际管理科学的最前沿,他们吸收人类管理科学的成果必然最积极、最充分。

校长向企业家学管理,也是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学校作为事业单位,长期躺在政府的怀抱里,“任务由上级下达,经费由财政拨给,绩效由领导考评,命运由组织掌握”,既无生存之忧,也无发展之虑。在这种体制下,不思进取、养尊处优、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就成为通病,其管理水平严重落后于企业。你甚至会发现,你去参加教育管理培训的大学,其本身的管理之混乱也让你瞠目。

校长向企业家学管理,也会给学校的变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

教育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诞生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换,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校必须面向市场求生存,“任务由需求确定,经费由社会供给,绩效由上帝评价,命运由市场掌握”。学校向企业学管理,实现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机整合,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将是必然的选择。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现代学校管理”就等于“教育管理”加“企业管理”。目前,应用企业精神于学校管理之实践,在我国也已逐步展开。

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效率。现代学校管理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如办学定位、战略规划、精细管理、校际竞争、品牌经营、执行力、绩效考评、制度建设、员工忠诚、授权与激励等等,都可以在企业里找到满意的答案。

“军队是最好的商学院”——当企业家们把学习的对象锁定在具有更高管理效率的军队组织时,校长向企业家学管理,也不应该再羞羞答答的了。

刘惠坚:

管理依然面临很多困境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尽管高职教育隐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机遇,但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发展的同时存在诸多困难与难题。

随着高职教育研究的深入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的推进,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现存的问题与困难中,高职院校管理干部队伍(包括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的职业教育素质与水平问题,成为当前制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合规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瓶颈”,凸显高职院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管理干部队伍问题之所以凸显其关键地位,这是因为:一、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要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务极其艰巨,需要一支包括善于行政管理和专业建设的,高水平的、事业心责任心强、有组织领导能力的管理干部队伍,才能担当和完成此重任;二、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已进入攻坚阶段,适合选择政策引导与行政主导的组织管理模式来推进此项工作,这需要一支组织管理能力强的管理干部队伍和业务技术队伍;三、高职教育发展前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大多获得不同程度的解决,一些理念认识问题,教育政策已进一步明确;建设、管理、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已有政策引导;院校发展空间与资金投入问题也获不同程度的解决等。唯有管理干部队伍问题随着高职事业的快速发展反而日益突出;四、现实中的高职院校管理干部队伍整体质量与事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他们中的大部分是中专管理基础,因而普遍存在素质与要求、水平与任务的明显冲突。

显然,千方百计地培养培训一大批包括院校各级管理干部以及专业技术骨干力量,确是发展我省高职教育事业当务之急。

专家看点:

“在我看来,大学校长不同于行政官员,不同于专门学者,不同于诗人,也不同于公司老板,需要同时拥有学问家的眼光、教育家的襟怀以及管理者的魄力。”

——耶鲁校长理查德·莱温

“服务是校长工作的宗旨,合作是校长工作的保证,人本是校长工作的基石,创新是校长工作的动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张新平

“平庸的校长得过且过,普通的校长因循守旧,优秀的校长保持学校品牌,卓越的校长创新发展学校品牌。”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