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写给两类追求理想管理的校长的建议

追求“有为而治”而导致校长无所不包、中层无所事事;追求“无为而治”而使校长无所事事,中层无所不包。对于这两类校长及管理方式的问题,笔者的观点是,“有为而治”“无为而治”只是一种管理境界,本没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有为”是为了更大的作为,“无为”也是为了更好地作为。下面就给这两类校长提几点建议:

给“有为而治”校长的建议

追求“有为而治”的校长,往往精力充沛,工作张力强,然而,也很容易越权管理,结果弄得上下苦不堪言。而中层往往跟不上校长的思路,必然瞻前顾后。主要问题是分工不明确、相互沟通不力。校长要做到以下几点来弥补。

1校长要“蹲下身子”看中层。追求“有为而治”的校长要么是眼界高,要么是创新能力强。但是,如果校长总是居高临下看中层,就会放大中层的缺点,忽视中层的优点。因此,校长要把身子放低,眼界放低,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看中层,也能准确地给自己的工作定位,这是校长处理与中层关系的基本原则。

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中层之所以不敢或不能跟进校长,是因为校长越权。例如,校长在他的学年初的工作报告中包含了管理、教学、德育、教研等方方面面,因为校长的报告中甚至具体条文都一应俱全,中层也乐得清闲,这样的校长就没有做好分工。解决的办法是,校长要善于运用制度规范纠正。校长要经常扣问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制度规范、中层工作是否符合制度规范,使校长和中层的工作都纳入制度监督的轨道,这样才能避免校长越权、中层赋闲的不良状况。另外,校长还要加强班子队伍及思想建设,促使中层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

3加强学习和思想交流,不断统一思想和步调。思想问题需要交流来查找,心理距离要通过交心来缩短。为了使中层跟上校长的步子,需要不断地学习,通过组织学习查找中层与校长之间的问题。校长要经常通过开会、谈心,解决思想问题,使中层的思想与校长的思想统一起来,这样工作才能保持一致。

给“无为而治”校长的建议

校长躲在中层后边,就会使中层感觉不到校长的存在,觉得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支撑力量。另外,中层之间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总得靠他人出来协调。这些都需要“无为而治’,的校长要“为”。在有的人看来,追求“无为而治”的校长,要么是工作不能担当,要么是创新能力不足,要么是组织能力不强。其实并非如此,高手的校长总是从以下几点来弥补。

1校长要勇于担当。给中层的工作撑腰。相对而言,校长的权力大,承担的责任也大,中层的权力小,承担的责任也小。如果校长躲在背后,把责任推给中层,而中层没有能力承担责任,因此只有推卸责任。因此,校长应该承担的责任一定要承担起来,中层才愿意承担自己的那份责任。校长是学校中层的主心骨,只有校长勇于承担责任,中层才能有安全感,才会感受到力量。

2校长要善于协调、平衡中层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的工作团队。在校长后台指挥的背景下,中层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而中层之间的合作需要有人协调,校长则是最恰当的调节人。否则,缺少了校长的居中协调,中层相互扯皮的事必然也就多了,更难以把精力放在工作上。

3校长要根据需要给中层提出合理建议。中层的工作如何?校长的评价最重要,中层的眼睛—切都在看着校长,校长肯定则中层积极,校长否定则中层丧气。校长“高瞻远瞩式”的帮助和指导是中层最需要的,在追求“元为而治”的时候,如果校长能适时地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而不是尖刻的批评,就会给中层以亲切感,使中层感受到校长时刻在督促自己帮助自己,而不是感觉与校长处在“两个世界”。

无论是追求“无为而治”还是“有为而治”,校长都要积极筹划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校长必须有自己相应的配套的措施办法,运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引导中层随着自己的音符、节拍“起舞”,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