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著名管理学家哈默和钱皮克提出了"流程再造"的观点,这一全新的思想震动了管理学界。哈默博士的流程再造思想在海尔集团得到了验证,5年前,张瑞敏称之为"内部模拟市场化"的管理革命已经悄然开始,现在,他们叫sbu(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即策略事业单位),通俗地理解,张瑞敏发动的这场"运动"是要把海尔的3万名员工,都变成一个个"小老板"。
背景:
信息时代,谁做对谁取胜
许多国外的媒体先于我们关注到海尔在管理革新上所做的探索。"海尔要成为世界白电前三强,前提必须是3万名海尔人每个人都必须成为sbu"。您出于什么考虑,把这种管理上的革新摆在对海尔的未来如此至关重要的地位上?
《总裁》:
(以下简称张):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企业,我认为现在都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张瑞敏
过去的管理已经不适应了。自从泰勒上世纪首创科学管理之后,我个人认为其后的管理理论大概可以分为三段:福特公司实现流水线生产是第一段。这段时期的标志是谁能做得快、谁能做得多,谁就能取胜。像那个时候大家都想做汽车,福特通过效率、速度、数量把成本大幅度降低,别人想做做不了,于是福特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到了六七十年代,则是谁做得好谁取胜的时代。日本制造业的崛起是典型的标志。但是,到现在的信息化时代,我认为是"谁做得对谁就取胜"。
日本企业做得好不好?我认为非常好,到现在全球的制造业也没有一个超过日本的,但现在日本的企业已经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
为什么呢?信息化时代企业要靠个性化取胜,而不能靠大批量的生产,大批量生产变成了大批量定制。但是,如果没有每一个员工的sbu,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以人作为经营单位的话,你没法满足这种定制的关系。变化这么快、这么复杂,你该怎么做?原来企业的组织结构,已经根本无法适应信息化的要求。
所以,我讲的这个问题也是反映了当前世界500强企业的难题,虽然原来他们做得很大、很强,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他们现在遇到了很多困难。日本企业是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原来世界企业500强中日本企业很多,但现在比例在降低,他们并非是做得不好,而是做得非常好。但他们是在正确地做事,而没有做正确的事。
做正确的事是什么呢?是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信息化是在信息万变的环境下,企业也要做瞬息万变的决策,而企业要做出瞬息万变的决策,只能以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单位、一个主体。
1998年你提到了企业"内部模拟市场化"的概念,很多企业人士当时认为是一个很新鲜、前卫的思想。那么现在做sbu是不是当年内部模拟市场化的一个演变或继续?
《总裁》:
我们是在1998年9月8日的高级经理人培训会上,提出我们要做这样的市场化。为了让每个人理解,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模拟市场"。其实就是说把外部市场压力转到内部,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再只是上下级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变成了市场的关系。
张: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产生了这个想法?我们可以想象为什么亚当·斯密发现了"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的时候是多么地兴奋不已。企业本身经常要感受到市场的巨大压力,但企业内部的人反而感受不到,因为现有的组织使他们建起了一座封闭的墙,从而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
sbu是一个很好的管理上的革新,但未必很多企业就能效仿,你认为sbu在海尔的实施有什么特殊性?
《总裁》:
现在到我们海尔来参观的人,一年有几十万,有的人回去之后,就按海尔的方式来做,有的人给我们反馈过来信息,说学海尔真好,马上见效。然后过了三月他又打电话过来说,我们现在不做了。为什么?太累!天天这么累,受不了。这是一个现象。
张:
另外,拿物流这个环节来看,物流在我们海尔是采购的集中。现在有很多人也在学,学着学着就学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有利益在里边,改不下去。倒是现在有一个新的现象,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反而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温州一些私营企业就自发组织起来到海尔来接受培训。
内部模拟市场化
拆墙"意味着要对企业的结构进行调整,但会不会遇到阻力?
《总裁》:"
一开始只是有一个方向,至于模式是什么样,找不出一个样板来,全世界都无法找出。这个方向定了以后,一边实践、一边认识、一边提高,组织结构先后调整了四十多次。
张:
遇到的问题是,第一,大家私下意见比较多。因为1998年提出来的时候,正是企业很红火的时候,特别像空调产品,一年可以赚很多钱,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做"内部模拟市场化"?不理解!当时我们开了很多次比较高层的干部会议。但这些还只是思想上的反应。
从利益上,这等于是损坏了很多人的利益,当然也包括精神上的。调整很多,有的部门就没有了,官衔也就没有了,而且原来大小也是个官吧,现在就成为普通员工了,他就接受不了了,包括有人在网上谩骂。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大约有5个月的时间销售收入连续下降。
那你有没有动摇?
《总裁》:
那个时间我特别注意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因为非常担心,如果施加压力的话,他会倒回去,采取原来不正确的做法,虽然当时数字会上来,但长远来看不可能会做好。
张:
我相信很多人接受不了。革命最好不要"革"到自己的头上,就海尔的管理文化而言,遇到这种情况会怎样处理?
《总裁》:
首先还是强烈地推进,包括我们每个星期六上午培训,这个是很重要的,必须统一思想。
张:
培训是多大范围、多高层次?
《总裁》:
事业部长以上的。如果比较高层的管理人员对再造没有更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管理好。如果我尽力讲了,你也理解了,然后做的时候做不上去,不管是什么原因,主观还是客观的,那可能就要受惩罚了。
张:
2001年我们免职的高管人员有3个,降职的6个,在现岗位整改的4个,总共是13个,大概占中高层管理者的20%。如果我们把企业比作一艘航船,那么战略便如同船上的罗盘,它只负责船只可以到达终点,但不能保证船上的每一个人都不晕船。
企业内部是一个交易主体
海尔有一句话"只有创业没有守业",但18年来,怎么能保证创业的元老都始终保持创业的激情,元老怎么样才能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我觉得sbu是用市场的方法来解决元老的问题,海尔具体是怎么做的?
《总裁》:
我认为对待元老还是要看他是否对企业做出贡献,如果因为照顾他,而使企业没有饭吃了,那么这种照顾就是对所有员工的不照顾。不论是元老还是年轻人,你到底怎么做才算真正的照顾呢?我认为不是表现在小恩小惠上,而是让他自己具有竞争力。我们的杨绵绵总裁是海尔创业的元老,但是她18年如一日,始终不懈的创新精神连很多年轻人都很佩服。
张:
按照市场的定义,交易的主体叫市场。我现在就一定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交易,如果企业内部不是一个交易的主体,员工不是一个自主管理的主体,你不管怎么努力都是白搭,就算我是个神仙,也不可能掌握市场变化的所有信息。
狮鹿哲学:关键是细胞的活力
以我对海尔的观察,海尔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成功是一直把管理的思路体现在每一个普通员工的身上,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到现在3万人,一直是这样。能不能说你18年来管理的精髓就是管理一直细到对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管理?你每天抓的大事大到什么程度?小事小到什么细节?
《总裁》:
大到创世界名牌,小到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件事怎么干。《中庸》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我们在管理中,始终是以人为主体,因为管理制度说到家就是管理人--就是人。
张:
前两天,我跟我们美国公司一位经理人聊天,他说,在美国这个公司,因为用的都是当地人,有文化的差异,怎么管?很苦恼,天天都要想这个问题,累得要命。
我就跟他说,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只要是人,他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希望他自己的价值受到承认。也就是说,你把员工的价值和他给用户创造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只要他为用户创造价值,你就肯定他的价值。这就是核心。
海尔的目标是3万员工都成为自主经营的sbu,以现在海尔的培训和海尔的文化,怎么能保证这3万名员工,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或者说一个比较称职的sbu?
《总裁》:
这就是我们争取的一个目标。我们从1998年开始做,到今年的9月份就是5年了,如果说到2008年,每个人都能做到,就比较理想了。用10年完成这个目标,我认为已经是够快的了。
张:
我们这样做是希望每个细胞都动,每个细胞都相当有活力。比如鹿可以被狮子吃掉,但如果这只鹿年轻力壮,它在鹿群中肯定不会被吃掉,被吃掉的永远是年老体弱的。你说狮子硬朗不硬朗?但是如果狮子老了的话,连牛也可以踢它两脚。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每个细胞老化了,所以关键是取决于每个细胞。企业不是看外表多么大,多么有力量,关键是看他的细胞有没有活力。
没有品牌,所有的资产就算负债
我还想听您谈一谈海尔国际化的问题。对国内企业而言,了解世界一流企业的水平,然后找出差距,再研究差距的途径,这是中国企业生存的前提。在海尔实施国际化战略这么长的时间里,海尔真正的经验和体会到底怎样?能给中国企业什么样的建议呢?
《总裁》:
现在对中国企业来讲,首先必须放到国际的大环境当中去。在国内排第一、第二,都没用。因为现在是奥运会,而不是全运会,这是前提。
张:
如果海尔摆在国内的话,很好,摆在国际上,不行,这就是差距。现在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问题是,这么大的差距你怎么在短时间里赶上?
有人一提到这个问题,就说人家100多年老公司了,人家资本比我们大,人才比我们多,光研究人员就几千名,博士人员多少名,而我们有多少?现在我认为呢,你就是有这么大的差距,但你必须要赶上他。
那么,所要做到的就是两条,第一是创新,第二是速度。你不可能按照他原来走过的道路去走,你如果去走,永远追不上。所以你就要创新,通过新的途径,他一百年走过的路,你十年走过,二十年走过。另外就是冲刺,每天跑一大块,要不然你怎么能赶上。
很多企业现在都在热谈这样的一个话题,就是"全球产品中国造"。但是海尔的扩张战略反而有一些反其道而行。海尔过去在国内实施了一系列并购,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一共有18家国内的企业纳入麾下,但现在呢,反而没有在国内去并购一些制造企业,而在国外不断地去并购,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总裁》:
有的人认为中国要成为全世界的制造中心。但我认为,这忽略了一点,不是"全球产品中国造",而是"全球名牌到中国制造"。世界上很多产品都是中国生产的,但有几个是中国自己的品牌?其实,他是打着外国的牌子出去的,我认为这就非常危险。
张:
比如说,日本的,我不在日本造,我到中国制造,制造完之后,出口的时候是打着日本的品牌,打着美国的品牌,打着韩国的品牌。我是到你中国来制造产品,我今天来造,我明天就可以不来造。现在就有人认为越南比中国更合算,他随便哪个地方都可以去。
现在我认为所有的资产都应是负债,只有品牌,才是真正的资产。你说你现在的厂房、固定资产,生产线都是世界一流的,但你没有品牌,你今天给人家贴牌,明天人家找到更便宜的,你所有的厂房、生产线就是彻头彻尾的负债。所以有人说,信息化时代,软件就是一切,硬件什么都不是,听起来非常奇怪,现在看还真是这样 。
一句老话: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行业
确实国内有曾经显赫一时的工业基地,拿不到定单后,企业维持不下去,把生产线以非常低的价格卖出去的。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总裁》:
你前面提到要用速度来实现竞争优势,但是一个大企业来讲,要持续保持他的高速发展是非常非常难的。
依我的认识,这个速度取决于几个因素,第一个就是他现在所处的行业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他的空间很大;第二个就是他的管理,管理保证他企业的正常发展;第三个,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企业能不能在业务上实现拓展。
以你对海尔的了解,你认为对海尔来说,现实的机遇和现实的产业机会在哪里?
我们从自己走过的这些道路来看,当初我们在进入这些行业的时候,应该说都是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从1985年开始进入冰箱行业到1987、1988年,那时根本就买不到冰箱,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空调也是一样,1991年进入,到了1996、1997年,空调也是脱销了,都赶上了大发展时机。
张:
很多企业也和我们一样都赶上这个时期。但为什么其中有的企业现在反而找不到了呢?因为他们赚了钱后,就想找一个更快速发展的行业。当初大体上一般会找房地产,会找股市。而我们用这些钱,把我们自身的行业做好,因为我们始终有一个概念,就是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行业。
回答你刚才提出的那个问题,靠合适的时机进入,不断的在行业中集中自己的优势,提高产品的质量。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给你一个亿,让你去找一个现在最好的行业,肯定找不到。哪个行业会有高速增长?哪个行业都这样,总会有一些企业在进去之后破产、亏损,但也有人成功、发展。
用户的抱怨是最好的礼物
几星期以前,美国的《远东经济评论》和英国的《金融时报》,评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海尔在中国的企业里排名第一,您是怎么看待这样的成绩?
《总裁》:
一个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的荣誉,相当于是在沙滩上的脚印,无论多么清晰,一涨潮,什么都没了。以前在中国有多少很有名的企业,现在连名字都很难叫起,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就要不断地向前看。
张:
今年,《财富》评的最受尊敬企业,ge已经落到第五去了,第一是沃尔玛,这对ge来讲是不是个打击?连续多少年都是第一,瞬间就下去了,再想回到第一,我想是很难的。
海尔在18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抓管理,所以,海尔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规范而有序的组织。与大多数昙花一现的家电企业相比,海尔是在春天,我想你的忧患意识还是很浓的,如果请你来写一篇文章,题目是《海尔的春天》,你将如何来做?
《总裁》:
从来不会有事物能从混沌直接到有序,只能是从有序到混沌,再到一个新的有序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整个组织结构中提出来,一定要建立一个有序的非平衡结构。你首先要认为它永远是非平衡的,就像走钢丝一样,只有在动态当中保持平衡,才能走到终点。这就要求我们其实应该把每天都看成是冬天,这是一种挑战。不一定说从冬天一定会到春天,怎么会一定是这样的呢?就算自然界也是这样,一年四季老是周而复始。即使冬天来了,你能寻求到你要的东西就可以了。大雪封闭,别人都没有猎物了,都没有吃的了,你寻求到了,你就找到了春天。
张:
前几年还有人提出来,我企业的钱可以够全部人员吃半年或者几年,那怎么可能呢?像小地主一样,存的粮食可以够吃三年,但如果企业不发展,这一切又有什么用。
我们好比老是在沙漠里边跑,前面有一个绿洲,刚到绿洲就要跑,前面还有更大的沙漠,原来这个绿洲其实就是给我们加加油的。现实就是这个样子,用户永远是不满意,永远是抱怨。所以我们这有句话是:用户的抱怨是你最好的礼物。
企业家的油门与刹车系统
海尔从当初一个破旧的小厂,发展到今天,长达18年了,海尔一直不断地往前跑,你能不能描述一下你自己,你在什么时候有过情绪低落?怎样来调整自己?那么,低落是因为什么原因?或者低落到什么程度?
《总裁》:
人都有喜怒哀乐,这个避免不了。但我现在认为应该做到三条,第一个就是克制,第二就是谦虚,第三个就是执着。这最早是美国的一个学者提出的,而且他把这三者做了一个比方,好比一个车一样,克制和谦虚是汽车的刹车系统,那执着呢,就是汽车的油门,如果说是只有克制和谦虚,那这个车就跑不快了,但是只有执着,这个车就会失控。
张:
对我们来讲呢,这么多年过来,也是这样。就是我们所有的克制和谦虚都是为了执着。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是绝对不变的。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克制。
比如说:有一些竞争对手,给你说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我如果纠缠,我这个执着方向就没法去实现,所以在这一方面,我就必须克制。从另一个角度说:你必须和企业融为一体,你的喜怒哀乐关系到一个企业。
如果我非常生气,为了这个企业,我就要克制。不是有一个统计嘛,全世界寿命最长的是画家,最短的是商业人员。就像我们这样,一定要想你要达到什么目标,随时比较你和目标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如果你和国际大企业一比,你有什么可骄傲的?"事非经过不知难",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当时是怎么走过来的,真是非常难。
你怎么保持持续的激情?
《总裁》:
简而言之,就是"两创",一是创业,二是创新。只有创业没有守业,天天创业,每天从零开始,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只要没有了这种精神,离破产只有一步之遥。
张:
很多人都在谈一个企业家的精神素养,你认为在中国做一个企业家有什么特殊性?
《总裁》:
要我说在中国做企业家,干企业不顾"家"就成企业家了。
张:
是以牺牲家庭为代价?
《总裁》:
至少我所看到的中国企业,没有哪个企业能够两全其美。
张:
2003年2月份"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讨论的主题就是"变革时代的领导力",特别强调企业家的精神和企业家的作用。经济学家张维迎对"企业家"的定义是"创造游戏规则的人"。张瑞敏的"创新"思想应该正好契合了这个学术上的定义。
【背景】
本文正在中国管理传播网社区(http://manage.org.cn/bbs)进行热烈的讨论,如果您希望了解我们的讨论结果,或者参与我们的讨论,请进入社区该主题:http://manage.org.cn/bbs/dispbbs.asp?boardid=11&id=8361)
回帖中礼品5:海尔的“内部模拟市场化”运动(
(本文刊载与《总裁》杂志2003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