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巧借对方之力 从海尔蒙牛两家企业营销战略说起 

海尔的决策者认为,国际化就是本土化。海尔的国际化发展,要充分借助当地势力和资源,这样就可以消除消费者对外来品牌的抵触,降低进入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同时还可以解决国际商务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海尔坚持“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当地融资、当地融智”的战略。在美国,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设计中心,在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工厂,在纽约建立了营销公司,三位一体,形成了“本土化”的海尔,其雇员也主要是美国人。

蒙牛集团也是个善于借力的高手。在一份有影响的营销杂志上,有专家对蒙牛做过这样的点评:历史上诸葛亮用“借”势打败了曹操,如今蒙牛又续写了“借”势成功的佳话。在蒙牛的成长中处处体现着一个“借”字:创业初期,借用工厂,实施“虚拟联合”,快速开拓市场;借势于“中国乳都”、捆绑行业老大“伊利”,打响自己的名头;借用社会资本,发展自己实力;“借”,把蒙牛的迂回进攻战略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蒙牛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于市场开发、技术开发,将原料供应、生产、运输等资本密集型业务外包,形成了以品牌优势为基础的价值网络。

这两个例子都反映了东方战略非常强调的“借力”思想。

在通常情况下,力量在对抗过程中是要大量消耗的。但是,中国战略家们却在思考自己的力量在对抗过程中如何越变越强,即“胜敌而益强”。这里面包含着十分重要的力量转化的战略思想,并且集中体现在如何通过借用对方力量而使自己力量增强的思想。借用对方的力量,实现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难度很大,但也最能够体现出战略艺术的效果。

借用对方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是东方战略的精髓。孙子曾经说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子兵法·作战》)孙子在这里表述了他的著名的“因粮于敌”的思想。这一思想强调,要学会向敌人“借力”,要把敌人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力量。《兵经》一书中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己所难措,假手于人,不必亲行,坐享其利;甚至以敌借敌,借敌之借,使敌不知而终为借,使敌既知而不得不为我借,则借法巧也。”

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战争时,灵活地运用了这一思想,获得巨大的战略效果。我军在解放战争时强调“歼灭战”,就包含有“取之于敌”的战略用意。

在有气魄的战略家看来,借对方之力,要善于借巨人之力,借强者之力。四通集团的段永基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在中国市场日益为外来的跨国公司占领的前提下,怎么建立我们的产业基地?只能走与巨人同行的道路。”一位加盟于美国“best west”饭店管理体系的华人老板说:“在美国这个市场上,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势单力薄,很难站住脚。背靠一棵大树,虽然缴点管理费(特许经营费),但我有了客源,有了管理系统,有了各项后勤保障,这样风险小,容易成功。”

有的企业家通过巧妙地借力,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东信公司的“借牌立足”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这家公司的老总施继兴说:“借牌立足”这四个字概括了我们东信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引进摩托罗拉技术,把先进产品做出来,借此直接进入急需市场,从而较快地形成规模产业,待资产积累到一定实力,才去着手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实践证明,借牌立足,首先抢占市场嫁接国企的路子是正确的。

许多企业家甚至认为,你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可以成为你发展自己企业的最佳武器。这些你每天都要与之竞争的企业也可能有助于你降低销售成本,促使你改革创新,甚至引导你开拓新的商机。譬如说,如果你战略运作的好,你的竞争对手就会为你付出顾客的教育成本。一旦顾客已经购买了你的竞争者的产品并且积累了基本的产品信息,你就处在一个有利的地位,那就是通过更高档的产品或更实惠的服务,提供增加值从而使自己胜出。

向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实际上也是借用对手的力量。你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虚心学习竞争对手的管理之道和营销之术。你需要经常就近观察竞争对手,发现他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从而避免自己在经营中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