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宝洁:18亿换独身

鉴于和记黄埔和宝洁公司在中国商界的影响力,消息一经传出,议论四起。有媒体称,宝洁公司与和记黄埔的合作关系已变得日益紧张与脆弱。早在去年10月,和记黄埔就曾针对宝洁提起了一宗1.75亿元的违约诉讼。

还有这样一种声音,说通过这笔交易李嘉诚很合算地套现了一大笔资金,去弥补在3g运营方面的亏损。因为去年和记黄埔在3g运营方面的亏损就达到了183亿港元。

以上的两种说法都不无道理,但回过头来看看和记黄埔与宝洁从联姻到分手的全过程,再联系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所走过的从合资到独资路径,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场早已注定的分手,是跨国公司独资趋势中的一个小片段而已。

几年前,跨国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都会面临一条政策、地域和经营上的河,而实力不错的本土中国公司则是过河的船。于是,合资是诸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最为现实的选择。

如今,跨国公司经过近10多年的本土化经营,再加上政策环境上的日益宽松,河已渡过,船变得没有意义。

1988年,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十个年头,和记黄埔和宝洁在中国合资创建了宝洁·和记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洗发水和护肤品。当时,宝洁在合资公司中占有69%的股份,其余股份为和记黄埔持有。9年之后,和记黄埔出售了10%的股份给一家宝洁的子公司,宝洁的独资之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这并不是宝洁的孤军冒进,在日用品领域,德国汉高、美国庄臣也曾上演过把中方股份逼走的故事。

在其他行业也体现出这样的趋势。中日合资的北京长城松下精工空调设备公司原由松下电器、松下精工、北京建工集团设备安装工程公司三家合资,中方占有49%的股份,现改为日本松下一家独资。

同属家电领域的美国惠而浦公司也斥资900万美元收购了上海水仙所持有的剩余20%上海惠而浦洗衣机合资公司的股份,巴斯夫、拜耳在过去几年已将其在华的部分合资企业变成了独资子公司。西门子则计划将其在华近60家企业尽可能地全部发展成独资企业。

早先充当船的角色,这是我们所愿意的,毕竟外资公司的资金、技术和交纳的税收已经足以支付船票的费用。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来指责跨国公司的过河弃船,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合资运动中是不是仅仅只赚取了一点过河费?

那些与外国公司合资的中方企业有没有从合作者那儿学到先进的管理,被跨国公司挤出公司后能不能增强今后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没有学会什么是制度,什么是规范。所有这些应该是我们近20年来最大的收获,分手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被抛弃的中方企业能不能从新独立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