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海信:“精英团队”兴国企

海信集团何以能取得如此业绩?国庆节前夕,记者采访了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他说:“海信坚持‘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创新是魂’的经营理念,始终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创业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

设立中心,组建学院,培养高质量人才

1993年到1997年,海信与山东大学合作,组织了6期全脱产干部培训班,为海信储备了300多名中层经理人才。1997年,海信又与山东大学联合成立海信企业发展研究中心,聘请20多位教授、博士定期对企业“诊断”。1998年,海信组建了自己的人才培训基地———海信学院,对各级员工特别是骨干人员培训,每年教育培训的经费达1000万元以上。

海信学院的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硕士班、mba硕士班,已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该学院现有11位博士研修博士后,60多位研发人才读工程硕士,40多位在读mba硕士。同时,海信还利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的项目合作,培养技术研发人才。

另外,海信还拥有国家级的技术中心,这是整个海信集团的产业孵化器和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自1993年以来,新品开发、技术进步总投入高达30亿元,目前共设有10个研究所,并在西安、北京、美国建有技术分中心,承担集团核心技术创新与关键产品研发的重任。采取课题研究负责人竞争上岗、课题招标、项目承包制等方式,合理分配项目。

目前,海信的空调新技术、新产品储备,可享用10年。2000年,该集团共有124项新品问世,平均每周推出2.5个,且每3天申报一项专利。集团年销售总额中,新品贡献率占80%以上。

兴办项目,放手培养,打造英才梯队

在实践中,海信人意识到:项目是最好的人才孵化器。

海信的人才队伍中,多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毕业的大学生。海信人认为:“对人才的放手使用是最重要的培养。”整个海信集团,现有1000多名技术研发人才,平均年龄28岁,却已担负起企业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任务。海信空调公司总经理王士磊,上任时只有32岁。在他的带领下,2000年空调产品进入行业前四强,并连续两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零投诉”产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庆华,上任时只有28岁。股份公司总工王俊昌、空调公司技术副总王泰宇、计算机公司技术副总殷述军、网络科技公司总工陈维强等,年龄都在30—35岁之间。

海信的项目载体还为企业吸纳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如等离子体电视专家、技术中心主任刘卫东博士,数字电视专家、数字所所长留美博士张建萍女士、空调vrv项目经理朴营国博士、逆工程项目经理李志锋博士、海信it产业集团总经理李光升博士、副总孙小波博士、总工程师陈维强博士,数码科技公司总经理刘建伟博士等,均为引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优化的分配机制,让“新型国企”更具活力周厚健认为,优化的分配机制是“新国企”有别于传统国企的基本特征,也是“新国企”的活力所在。海信技术人员的收入包括3部分:岗位工资、课题完成奖、销售收入提成。技术人员的奖金收入最大相差8—10倍。

另外,对一些有技术专长的专家技术骨干还给予公司股份、住房等其它福利待遇,并保证提供充分的国际技术交流与访问机会。子公司经营层实行年薪制,年终根据销售收入、利润等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考核兑现。市场营销人员的收入则完全与销售业绩、市场业务挂钩,年终考核兑现,管理人员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

待遇上,拥有主任设计师职务的技术人才,年度基薪都在10万元以上,如果加上课题完成奖、效益提成和股票收益,收入更高。一类子公司经营者,年薪约为50万元,并根据经营业绩上不封顶。从近几年的统计看,市场营销人才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五六十人,最高可达35万元。

周厚健说,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海信集团将继续完善“以学习型组织来培育人、以项目载体来锻造人、以机制优化来激励人、以缔结心理契约来凝聚人”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