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tcl融资昭示家电国际化缺乏外向型金融政策

国际化并不是一个高难度的方程,它实际上是企业组织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技术与市场资源的过程。

规模经济在任何时候都是竞争的利器,规模巨大的制造能力可以让中国家电企业借助规模经济走向全球。

全球主流市场(发达国家的市场)并没有像接待日本家电业的崛起一样来接待中国的家电产品,我们看到,日本等国家电产业与美国的不对称合作是美国的需要,美国给这些国家的产品预留了大量的空位置;在技术扩散的推动上也是如此,1950——1966日本家电产业的起飞期间,美国是日本最大的技术输入国,在此期间,日本企业进口的4135项专利中有2471项来自美国,这是日本家电产业迅速国际化的主因。

产业成长的根本是技术与组织能力的成长,这种成长的前提是大量的市场机会。中国家电产业在全球主流市场中被看成是一种威胁和巨大的竞争压力,发达国家正在通过反倾销等种种非贸易壁垒手段来阻止中国家电制造能力的进入。如果说反倾销是围堵中国家电制造的规模优势的话,那么这种外资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活动实际上是在中国市场上稀释中国家电制造的规模优势。

tcl国际化的假设是用自己国内电视与手机业务作为支点,去盘活海外的电视与手机资产,我们看到,tcl整合过来的海外资产也是一些传统资产,在依靠技术取胜的今天,没有技术支撑的产业躯体就像是泥塑的娃娃,即使我们拥有再多的泥娃娃,一场大水就可以把看上去棱角分明的身体给泡散。

海外市场不是一个通过欢快的奔跑就可以轻易得到的笑脸,相反它是个布满陷阱与绳索的暗仄通道,任何的实践都应该受到鼓励和褒奖,因为只有这其中的对手才会告诉我们是胜利还是失败而不是我们自己,中国家电产业先遣性的实践将为中国企业的快速国际化提供现身说法式的经验,因此,我们应当包容家电企业国际化的失败而不应该一味地指责。

长虹通过大量为别人制造产品的方式出口美国是中国家电企业“给别人代生孩子”式的初级国际化方式,长虹最后撤出美国是美国彩电市场大门对中国家电工厂的关闭,而不是对一个企业说不;海尔则是采取了完全“自己养自己的孩子”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这也是一种成本巨高的方式;tcl则是以“继父式”的方式希望以一个“困难家庭”为依托开始自己的国际化之旅,其成本之高我们已经看到。

当一个企业的企业行为跨出国门的时候,它的行为已经不仅是一个企业的行为,而应该是国家行为。任何追赶型产业的成长都需要充足的资金做支持,中国的家电产业也不例外。如果目前中国家电产业国际化的方式得不到国家战略的支持,中国优秀家电企业的国际化将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