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格力软mbo:品牌才是资本的终极主人

做人和做企业完全是两个层次,表面上在做人,而真正暴露其做企业的野心则在这些号称“mbo”轰轰烈烈的壮举中面目狰狞,儒雅全非,显示出纯粹自私的内在嘴脸;有什么比得上一夜暴富的疯狂和成就?

所以,有些企业削尖脑袋就想mbo,有些人不得不mbo,当郎咸平炮轰海尔、仇富tcl、质疑格林柯尔,mbo再度被广为质疑的时刻,我们认为,这种质疑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伪mbo,他们只可能悄悄更换一种面目,方式不同,但性质一样,笔者名之为“软mbo”。所谓“软mbo”,就是通过相对温和、国有资产普及私有化范围更大、更合乎国情需要的国旗产权改革方案。

这两年,格力事件不断,而且多是负面,格力内部纷争曾经被很多人看作是mbo的欲望之争,这场似乎五休无止的内耗的结果是有的人纷纷进了监狱,有的人长眉舒气;然而,更多的人却在观望,在等待事件发展的结果,有没有结果?对于格力品牌及销售渠道来说,这个结果已经深深地打上沉重和权利交缠的烙印,对于消费者而言,似乎一切与之无关。

“父弱子强”并不是真正的焦点

格力的矛盾似乎总是表现为格力集团及格力电器之间的权力争夺,先后有空调与小家电的品牌之争、集团与电器财务对峙等等。格力集团作为电器的母企业,只因实力相距电器太远,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格力电器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董事长朱江洪的领导下日益昌盛,然而格力电器创造的财富必须要上交到集团总部,姑且放开格力集团是否是国有企业不谈,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格力电器的质量是远远大于格力集团(格力集团披露的2002年数据显示:集团工业总产值达220亿元,其中210亿元是由格力电器贡献),这样,格力集团对于格力电器的引力毫无疑问——非常微小,甚至可有可无。

即使格力集团的主营业务向房地产、电器、商贸方向延伸,但作为格力电器而言,集团的层面阻碍已经成为电器不可逾越的心理鸿沟,谁也不能保证格力集团会不会再次出现“格力洗衣机”、“格力电视机”等新生品牌,这些新生品牌的形成,肯定会影响格力空调的专业化形象,也正因此,格力电器对集团的反向收购非常的果断,但其中纷争也很曲折。

因此,我们必须确认“格力”商标的所属权。目前的情况也很微妙,以前双方都曾经发布大幅广告,宣扬品牌的自主所属权,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品牌所属没有赢家,没有固定的继承人。落实到市场和消费者层面,就是新生格力品牌(比如去年的小家电)消费没有最终的信托企业,这对于格力品牌的发展壮大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关键还是在于品牌的终极归属,才有利于格力品牌的未来成长格局。并且,随着一系列“格力丑闻”的爆发,给格力品牌带来非常大的直接伤害,直接影响格力空调的市场销售和渠道稳定。可以推测,如果格力负面事件像一颗颗隐性炸弹一样是不是爆炸一下,每一次爆炸都会影响格力空调在市场上的稳定和销售,那么,与其“彼格力”总是让“此格力”不高兴,何不统一品牌,抛弃纷争?也许会有人说,谈何容易,这么久了,都这样过来了……诚然,这中间的权利因素复杂,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众多,过程纵然千变万化,复杂终究是人为的复杂,然而结果需求必定是单一的。

格力事件对市场和消费是“硬伤”

格力事件不宜无休无止。接二连三的丑闻已经影响到终端市场的销售,已经使得品牌与产品在消费层面受到一定的阻碍。股价下跌也许只是片刻的上下徘徊,一旦品牌和产品的根基随着事件的不定期爆发而牵连,这种危害是惊人的,丑闻必定就是影响渠道和销售的“硬伤”,对品牌和企业的危害是伤筋动骨,为之所付出的品牌维系代价必然得不偿失。

我们说一个品牌或者产品它往往在出现“硬伤”诸如渠道改制、品牌和产品战略转型、人事动荡、丑闻风起的时候它的渠道免疫力最弱,这个时候,正是痛击它的最佳时期。而这几个硬伤因素之间往往也是互相牵连的,会产生连锁的负面效应,渠道改制势必引起终端局部停滞,所属关系混乱;人事动荡会引起人心不定,政策紊乱,渠道叛乱,销售乏力;品牌和产品战略转型会导致终端形象暂时性混乱,更改渠道定位指向,改变消费者属性;丑闻风起则会降低品牌和产品形象,增加渠道阻力,直接影响销售。

格力的问题随着“国美撤柜”事件和“财务丑闻”、“高层入狱”、“反向收购”事件始终占据着大众的眼球,应该说,渠道动荡、企业丑闻都是影响格力渠道和销售的“硬伤”,连续几次,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企业和品牌没有太多精力可以折腾,必须考虑妥善的解决方案。

品牌需求权力终极

综上,格力品牌归一的结果就是权力归一,就是塑造“一个格力”,这里的一个格力意思就是面向大众的格力品牌必须是一种声音。落实到企业层面,这种归一就是领导权力的集中,格力电器现金反收购格力集团属下几家公司股份就是一个趋势,格力电器可以说已经掌控了一时的话语权。

只有企业家与品牌、与企业形成合一的以品牌为核心体,企业的纷争和内耗才会随着核心体的张力排除出去,否则没有品牌归一的可能。而这种品牌归一同样的方式即是完成企业家以及企业主人翁的当家权力回归,也就是企业与品牌权力归结的终极。

也只有所有格力人对这种品牌归一的思想认同,企业家、企业员工共同持股,称为格力品牌的共同主人,可以想象,这种合力是惊人的,就是对当前这种纷争和内耗的最有力排斥。国企的民营化不是不可为,而是必须建立在全体企业员工的利益之上;简单说来,这就是格力“软mbo”的终极目标。

这个利益核心体同样是品牌。

软mbo如何突破资产私有的枷锁

早有人说过,海尔、春兰、格力的mbo之心路人皆知,那种理解是建立在企业家私有企业的结论之上,当郎咸平炮轰这种行为,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下,企业赤裸裸的mbo之路越发难行;那么,企业家在这场势在必行的产权化改革中如何才能有理有节完成企业的资产全民化或者资产私有化?

tcl的改制顺利得几乎让所有人感到眼红。把企业的利益私有为少数人的财产这种方式肯定极不可取,我们认为,只有将企业利益稀释为大多数人也就是众多的企业劳动者所有,这种mbo才更有意义,企业家获取的回报才是顺应民心。

格力需要这个过程,或者说,这是国退民进时期政策的需求。完全寄托政府改制是很不现实的,郎咸平看到了问题的表面,但没有更好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国内企业的私有化改制正是由政府牵头甚至控制的行为,政府在其中的利益仍然没有失去,虽然其代表的可能是少数人的利益,但它终究继续在履行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让企业家真正的掌控企业,并不是把整个企业演变成少数管理层的企业,企业的成长它是经过整个企业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孤立的抛弃民众搞个体谋权,已经越来越缺少成功的环境,在这种前提下,满足企业家的前提就必须考虑所有者掌权,也就是“软mbo”的实行。

只有这样,企业才是代表企业所有员工的集体,企业家才是代表企业集权的所有者。

如需探讨或者转载本文思想,请与作者联系,电话:020-31869179,13925006240,电子邮箱:adzdh@21cn.com、fff@21ce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