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可口可乐的乘数效应

“2004年是可口可乐重返中国25周年,完全可以说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可口可乐中国区总裁包逸秋对此十分骄傲。1979年,中美建交的第三个星期,一批可口可乐从香港经广州,运到了北京。“我们可口可乐可以说是建国以来,重返中国的第一个跨国品牌。”

然而,这个25年前还“洋味十足”的饮料,却在25年的时间里,其中国市场的排名已经迅速攀登到第五位,并且成为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之一。

“当年,可口可乐为了争取把外贸用来供应外宾多余的部分,用内贸予以销售,还颇费了一番周折。这样一个现在看来非常普通的问题当时却要数位国家领导人来审批。同时,赚到的人民币也没办法汇出去。后来就采用了易货贸易的方式,买了很多中国的地毯和家具。至今在亚特兰大总部,还可以看到很多当年买的地毯和家具。”包逸秋坦言。“25年了,可口可乐可以说已经非常融入中国社会。”包逸秋十分看好中国的市场:可口可乐在中国支持40多万个就业机会,每年为中央和地方税收部门直接或间接带来利税16亿元人民币。通过乘数效应,可口可乐系统每年使中国经济增加300亿元的产值。

这一系列的数字背后,包逸秋认为“本土化”可口可乐的竞争优势所在:“‘本土化’是在国际名牌的框框之下,我们的经营、促销、广告、推广、宣传和执行都要本土化。目前可口可乐所有中国系统装瓶厂使用的浓缩液均在上海制造,可口可乐产品98%的原材料都是在国内采购,99%的员工都是国内的员工。再加上我们在广告、促销这方面,都是根据中国消费者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心态来把我们的产品和广告定位的。”

奥运纪念罐、十二生肖纪念罐,阿福包装……25年间,这些和中国人息息相关的形象都打上了可口可乐的烙印。

1999年一份市场调查显示:85%的中国消费者知道可口可乐品牌,可口可乐似乎变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并连续八年被选为中国最受欢迎的饮料。同时,25年来,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捐资总额达到4000万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社会公益事业最积极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之一。在中国西部山区,从未喝过可口可乐的小学生都知道:“可口可乐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