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蒙牛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首先要介绍一下蒙牛的领军人物,集团总裁:牛根生。从一个伊利的刷瓶子工人到伊利集团副总裁,1999年辞去伊利之职,创立蒙牛,带领蒙牛年销售额由1999年的4365万元增长到2002年的20多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4位,并以1947.31%的成长速度在“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中荣登榜首。蒙牛还创造了3项全国记录,即以最快的速度从业内排名1116位跻身中国乳业四强之列、用最短时间打造出“中国驰名商标”、以最佳的创意首倡“中国乳都”新概念。前日,牛根生获邀参加今年在泰国曼谷举行的apec会议,成为中国第一个参会的民营企业家。

1999年,牛根生创办 “蒙牛”时,同城的伊利集团已是财大气粗。2000年,雪糕、冰淇淋和超高温灭菌奶雄居全国产销量第一,奶粉、奶茶粉产销量位居全国三甲。1996年3月,伊利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蒙牛深知稍不努力就会被对手吃掉。

公司成立之初,企业处于“无工厂、无奶源、无市场”的三无状态,牛根生提出“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逆向经营模式,通过虚拟联合,为合作方出标准、出技术、出品牌,运作了国内8个困难企业,盘活了7.8亿元资产,使蒙牛品牌迅速辐射全国,取得了“达人”与“达己”的双重成功。

蒙牛还将“虚拟联合”渗透到资本运营的各个方面。公司建立工厂后,又通过"虚拟联合",用社会资金为公司匹配了奶站和运奶车。建一个奶站,许多企业要花40万元,而蒙牛连4万元也没花;一个地方,总有"有权的",也总有"有钱的",蒙牛用利益杠杆一撬动,这些人的权力与资金就孵化出奶站,与蒙牛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打着蒙牛标志的运奶车有500多辆,没有一辆是蒙牛自己掏钱买的,全部由民间资本构成;蒙牛只"打的"(打奶的),不买车,维修、保修、保险都是车主的事,蒙牛只问奶的事,不问车的事,省去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像这样,不在蒙牛"体内"却为蒙牛所用的资本达数亿元。

蒙牛的竞争策略非常聪明。同处一城,面对同样的市场、同样的资源、同样的环境,甚至同样的外部竞争对手,事实上,蒙牛和伊利已成为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但蒙牛一开始小心翼翼地避开与伊利的直接竞争,在雪糕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蒙牛老总牛根生提出市场经济缔造了伊利和蒙牛。言下之意:要做奶业大王,光一个伊利不行。牛根生还有一句:“小策略看对手,大策略看市场。”为扩大蒙牛品牌美誉度,最近蒙牛倡导共建“中国乳都”的形象概念。牛根生认为在一个共同的市场胞体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些无不显示出蒙牛的经营智慧。

在产品竞争中,牛根生提出“一切从设计开始”。从企业诞生之日起,他就十分重视产品开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与中国营养学会联合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成功地塑造了蒙牛品牌。

蒙牛的传奇让许多刚刚创业的小企业信心倍增。没有资金,我们可以利用资本;没有市场,我们可以开拓市场;没有品牌,我们可以塑造品牌。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善于整合外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