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蒙牛盈利飙升 牛根生们笑纳5千万奖金

受益于销售渠道的增加,上市不到一年的蒙牛乳业(2319.hk)昨日宣布,2004年盈利飙升94.3%,比预测高出6.5%,增幅也远远高于另外两大乳业巨头——伊利股份和光明乳业。

董事长牛根生及高管们现在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不仅是因为业绩的强劲增长令人欣慰,更令他们高兴的是,他们还在一场与外资股东的博弈中笑到最后,获得了近600万美元(约人民币5000万元)的额外"奖励"。

2004年6月10日,蒙牛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资近14亿港元,掌门人牛根生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实际上,牛根生却有难言之隐,因为他们陷入了与外资控股股东的一场豪赌中。

上市前,蒙牛曾与三名外资股东:摩根士丹利(msdairy)、鼎晖投资(cdh)和英联投资(actis)签订过一份被称为"千万豪赌"的协议:如蒙牛在未来3年的年盈利复合增长不能达到50%,蒙牛管理层就必须将所持有的7.8%公司股权,即7830万股转让给摩根士丹利等外资股东;反之,若达到50%的增长幅度,大摩等股东就将把同等数量的股权转让给金牛公司。

金牛公司是由蒙牛高管组成的公司,共有15位股东,牛根生持股28%。

这其实是一份对蒙牛异常苛刻的协议。

当年蒙牛的销售额只有40亿,按照复合增长50%的目标,2006年蒙牛的税后利润要达到5.5亿元以上、销售额达到120亿,三年之内翻两倍,谈何容易。

而现在蒙牛以一份优异的年报使外资股东知难而退。

昨日,蒙牛乳业宣布,由于公司表现超出预期,三名外资股东已向金牛公司提出,以无偿转让一批价值约为598.8万美元的可换股票据作交换条件,提前终止这份"千万豪赌"的协议。这批票据如果全数转换,金牛公司的持股量将上升至11.6%,保证了高管们对蒙牛的控制力。

不过,在这场博弈中,蒙牛的外资股东事实上早已占尽先机。

蒙牛招股文件显示,如果蒙牛业绩能够达标,外资股东虽按协议失去7830万股,却仍可获得一笔不小的股权升值收益;如果蒙牛业绩未能达标,则外资股东可增持蒙牛股权至42.7%,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更何况,在蒙牛上市后半年内,外资股东已抛售2.6亿股,套现近14亿港元,相对于当初的全部投入6120万美元(约4.78亿港元),外资股东早已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