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互联网:新浪潮中破解模式迷局

第三次浪潮中的企业模式

业内外普遍认为,互联网从去年开始又持续掀起一个新浪潮。关于互联网浪潮的分法,信中利投资公司董事长汪潮涌的看法有点不一样,他说:“站在风险投资的角度来看,现在应该算是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1996年、1997年以张朝阳、王志东、丁磊为多数的第一代互联网企业;第二批企业是1999年、2000年创办的企业,像e龙、携程网等包括后来的空中网都是第二次创业浪潮里面涌现出来的企业,它们是符合中国模式的企业。”

据他分析,目前的it创业公司都独具特色。如果第一次浪潮中中国互联网企业遵行的原则是数字化生存,那么这次互联网企业则是开创了数字化旗帜下的高素质生活模式,并且基本围绕这个概念形成了一条e-life产业链。可以说,很多近一两年崛起的企业延续了第二次浪潮企业的模式,从各个环节完善了整个e-life产业链。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和第一次创业浪潮相比,最初的新经济概念只涵盖互联网,而今天新经济概念则宽泛很多,除了互联网,还有无线、宽带以及其它与网络相关的科技企业和技术手段。

e龙网董事长唐越认为,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非常公平的行业。“我们在非常公平的市场下竞争,有些人胜利有些人失败。我们的财富创造的过程是真正新财富的创造,而不是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这个行业给任何一个普通人希望,不管从国外回来,还是在本土生长,都有成功的范例。今天又是这个行业,真正能够和全球的领导型公司面对面竞争,并且这个行业的未来又有很好的发展势头。”

实实在在做企业

拿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和传统的企业做一下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差异惊人:首先,中国互联网领袖企业诸如新锐公司盛大、搜狐等,市值在10亿~30亿美元,远远超过传统行业的大公司,资本结构和资产状况也是传统公司所不能比拟的;再看这个行业的利润率,盛大、搜狐、新浪等税前利润率达到30%以上,而且这是在非常正规操作体系下的利润率;第三,很多传统企业提到宏观紧缩就感触到阵痛,同样背景下,一些it企业就相对轻松。

但是,在过去几年中每年都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it企业死掉。

中国互联网企业怎样回归到传统经济或者整个社会的主流经济目前是这些企业的共识。互联网企业发展速度太快、资本色彩太浓,导致其脱离了作为企业所应遵循的基本市场规律。“产品、客户服务、利润等才应该是一个企业的正途。”天极网总裁李志高说:“而‘浪潮"这个词更多是资本的词,媒体一炒就成了热词。也使这些新兴企业在资本市场跟着躁动。其实,在互联网系统壮大的时候,怎么做好,做成一百亿的规模才应成为现在科技企业的主流意识。”

李志高认为,互联网的回归不能靠市场催熟,要靠把自己的业务做好,有核心技术,并且能使企业不断增长,这样反过来再去推动市场。

互联网企业需要长大

有人说,中国的it企业像一个总也长不大的孩子一样,一直没能进入中国主流经济。对此,李志高说:“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甚至其后五年,这些国内科技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可能主要是回归问题。以前经济学家、媒体等都过分强调新经济、强调互联网、强调电子商务,但是,我认为,其实很多所谓新技术的应用也就是在一些传统的媒体、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加入了一些新的技术手段而已。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革新、引领新经济。”

他说:“很多人问我公司为什么不上市,我说这是董事会或者说投资商考虑的事情,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上市不上市都要把业务做好。互联网这个新的形态得到资本的厚爱,而资本是趋利的,这也使这些企业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所以作为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者,我最希望人们对互联网企业的看法回归到一个基本面,以看待企业的眼光来判断,让it企业能够踏踏实实地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律去运行和发展。”

携带着第三次浪潮而生的这些企业在与资本市场对接时也存在问题,常有人说华尔街对中国企业有厚此薄彼之嫌。对此,汪潮涌说:“这里面确实存有差异,而这个差异就显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规模还没有做到位,显得格外单薄,抗风险能力没有完全达到刀枪不入的地步;二是中国监管环境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使得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价值和华尔街同样公司的价值有股值的差异。”

互联网这个行业本身也许还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但它是健康而有希望的。目前来讲,超越行业本身的现象对中国社会的今天更具积极意义,中国的今天需要互联网行业的健康,也需要希望。